膠原科技股票是好公司嗎?膠原科技股價合理嗎?

膠原科技有什麼消息呢???
想要知道膠原科技最近的消息都整理在這裡了!!

未上市股票是還未透過證交所進行交易

都是透過私人間轉讓來交易的

而價格是雙方議定而成

因為大部分公司都是未公開發行公司

所以個股資訊相對不足

在投資未上市股票之前

一定要自己做足功課

不要聽信來路不明的消息

就貿然進場

甚至看到一些未經證實的文件

就相信其內容

很容易掉入投資陷阱

這裡是整理了個別公司的新聞資訊

擷取於網路新聞媒體

新聞媒體也不一定保證是真實的

一切都只能參考

整理起來是方便人快速了解

若有膠原科技股票近況的消息

歡迎提供~

有問題也歡迎交流討論

膠原科技股價的問題或想交易膠原科技可以加LINE聯繫,互相交流討論

LINE的ID是@ipo888,點擊此圖就可加入好友

歡迎直接來電~0960-550-797 陳先生<—-手機點我即可撥號

目錄

本站提醒

此文章純粹整理媒體報導新聞,方便了解公司的相關訊息,不代表其公司有對外流通股票,

文章內容皆來自媒體,報導內容的真實性,還請版友們自行求證。

另外本站並無任何推薦、銷售、勸誘投資股票之行為,請別找我推薦股票。

歡迎版友們一起討論交流此公司訊息如股價、公司新聞、市場流動性之類的訊息

如有造成公司困擾,還煩請私訊告知,將立即處理

膠原科技股票新聞

新品助威 膠原生技鹹魚翻生

拜醫美儀器新產品上市之賜,膠原科技(4189)董事長程文龍指出,不畏景氣逆流,膠原新品挹注獲利上揚。

膠原科技107年營收達2.5億元,相較106年1.86億元,大幅成長34.55%;稅後淨利更擺脫虧損陰霾,獲利1,203.8萬元,大幅改善106年虧損165.4萬元窘境;EPS更由106年-0.07元,躍升為0.5元。

然而,不可諱言,台灣醫美市場,近年來因醫學美容相關設備需求成長已現趨緩,且終端客戶售價,因經濟不景氣,市場削價競爭影響,膠原指出,整體產業有明顯下滑趨勢。

為扭轉這項不利因素,膠原科技董事長程文龍指出,該公司將持續開發爭取優質代理商醫美儀器外,money826852自有產品國內、外認證,開拓海外市場,並持續研發新產品,提升生醫材料比重,建構全方位醫美產線,發展策略,包括:

一、建構種子醫生與自有產品結合行銷,以專業形象拓展醫美事業版圖。

二、擴大醫美設備售後保養與維修產品線,提供一條龍服務。

三、以生醫級玻尿酸為技術平台,持續取得皮下植入產品之上市許可。

四、積極開發自有產品經銷商,整合上下游資源,擴大市場占有率。

五、持續發展自有品牌牙材、敷材、保養品,建立研發生產與通路齊頭並進營運模式。

由於107年稅後淨利多達1,203.8萬元,膠原董事會決定,每股分配0.4元現金股息,比106年發放0.1元股息,高出3倍。

膠原獲利能力也出現明顯改善,資產報酬率從106年-0.55%,成長為107年4.11%;股東權益報酬率也由-0.62%提升為4.59%;純益率由-0.89%,轉正為4.81%。

程文龍指出,膠原專業在醫美,因此,研發方向在以下四大重點:

一、醫美術後保養產品:依據皮膚組織修復產品概念,運用於微創術後傷口照 護需求,其有不同功能性訴求之醫美術後傷口照護及保養產品。

二、組織填補植入物產品:填補組織缺損、刺激膠原蛋白新生等不同訴求的皮下填補劑。

三、皮膚組織修復系列產品:透過膠原蛋白綿與顆粒不同劑型之搭配使用,調節傷口中的微環境,以協助各式皮膚傷口之癒合。

四、牙科修復系列產品:於各種牙科手術中作為可吸收之傷口填補材使用。

新農業生技 跨業鏈結中科園區

科技部計畫將生技產業園區與科技產業結合,打造各式特色生技聚落,「農業生技分析與促進辦公室」主持人~中研院吳金洌客座講座為大力推動農業生技吸引科學園區業者跨業鏈結,在科技部指導下,「新農業生技鏈結科學園區系列」於6月16日在中科熱烈開講,活動在磅礡陣雨中開幕,幸好雨勢雖大仍澆不熄產官學研各界對新農業生技的熱情,仍有百餘人與會,其中包括中科代表業者永信藥品工業、正瀚生技、瑞基海洋生技、中化健康生技、優生生技,及福壽實業、嘉豐海洋國際、遠東生技、葡萄王生技、懷特生技等代表性的公司。本次活動由常璨國際、欣興電子、膠原科技、台灣利得生技代表演講,分享跨界跨業的轉型路徑與藍圖,及公司研發創新及永續經營治理之道。

陳銘煌: 生技是中科成長最快速產業

中科局長陳銘煌首先感謝大家的蒞臨,生技產業家數為中科第二大產業,在今(2017)年1至4月的營業額成長率相較去年同期增加28%,表現出驚人的成長速度,可說是中科成長速度最快的產業。生技產業在中科的表現不凡,應歸功於產官學研緊密的合作,如在萌芽計畫-中化健康生技新創公司-的產學合作典範案例,透過農業生技媒合平台的功能,讓學界的創新研發與產業界更緊密的結合,促進核心技術的商品化及跨界結盟,使其順利完成營運資金募集並在中科正式成立,這對中科來說是與有榮焉。中科目前有8間學校育成中心,未來期許未來有更多產學研夥伴加入中科,一起推動中科生技產業聚落的形成。

曹耀文:

打造大農業大健康跨業版圖

從資誠醫療生技產業副總轉戰創業的曹耀文執行長,運用先前累積的經驗及人脈創辦常璨國際產業發展公司,懷抱-透過植入生活照顧產業及農業生技產業發展社區與改善友善安好-的理想,串聯醫療、養老、農業來打造臺灣特色,以農業三產為特色亮點,形塑包括一產農作物,二產加工、休閒,三產生活住宅與機能的特色小鎮,成為導入創意商模設計、品牌媒合、策略投資執行與運營管理,造就大農業及大健康的跨業版圖。

廖本衛:

企業要創造社會可共享價值

廖本衛總經理分享將企業經營目的定位從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更進一步提升成為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
CSV),從取之社會回饋社會,提升為創造社會可共享的價值,其關鍵在於利用公司賺的錢解決社會弱勢問題,以欣興電子裡的公益超商為例,公司要求這間超商請來的員工必須多來自弱勢家庭,且超商的營業所得必須提撥一部份給另一組弱勢團體,進而幫助更多的弱勢團體,成為一個共享價值的正向循環。他還提到如何去改變印刷電路板的三高形象(高耗能、高耗水、高汙染),在於善用企業本身的專業技術優勢解決社會問題,當下適逢食安風暴急需解決,公司和臺灣大學與中興大學等校合作,在公司內部成立研發部門,並對外成立「欣鮮圃」品牌,進而擴大成立餐飲事業,將特殊食療餐點與室內空間結合,讓消費者能享受到健康、舒壓的氛圍。廖總經理說,常有人問他植物工廠有沒有賺錢,廖總只是笑笑的說不只植物工廠沒賺到錢,主題餐廳也是處在虧錢的狀態。那為什麼還要繼續呢,因為可以建立企業形象,並對社會做回饋。廖總也分享公司在中國跨業到觀光休閒園區的多元發展,如何利用專業技術和對方商談。最後廖總經理提到也希望臺灣其他產業可以共同來參與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大市場,而興欣本業是做電子的,所以投資和植物工廠的部分為開放的,歡迎各界參訪欣興電子。


孫熙文:

研發結合行銷成功跨業轉型

孫熙文營運長從學術界義無反顧的跨入產業界並創辦膠原科技公司,在創業初期,公司與學界合作辦理技術移轉,並獲得官方協助於竹科落腳。他以膠原科技公司從科研創業、產品開發、商品上市、通路整併及進入資本市場產業化的經驗模式為例,帶出公司治理及營運成長中每個關鍵時刻的心路歷程。膠原科技公司擁有卓越的研發能力,農業生技的原料經轉譯醫學加值,可進入高價產品的市場,但是研發與市場行銷是屬於不同專業領域,為提升投資者的投資信心,他下定決心推動跨業轉型,與行銷專業團隊合作,最後成功讓研發與行銷獲得跨業的結合轉型,膠原科技公司因此更快速進入資本市場並擴大市場占有率。他更建議科學園區與生技辦公室可以進行合作,盤點各項成熟的新農業生技技術,將其推廣媒合至產業界,進而協助業界快速成長。

陳啟祥:

研發創新追求企業永續經營

台灣利得生技公司陳啟祥總經理從公司研發創新的角度,對企業卓越經營及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公司以牛樟段木栽培子實體及固態培養牛樟芝的技術,成為牛樟芝產業第一品牌,除了在中科園區設立研發中心,更於2009年進駐中科成立量產基地。公司在中科申請產學合作計畫,透過產學合作加強公司的研發創新能量,不僅增加公司專利、縮短產學落差,同時也減少公司訓練新人的成本。公司從食品到功能性健康食品、植物新藥再到小分子新藥的經營策略,成功建立公司在牛樟芝產品的市場知名度,在公司興櫃後更朝永續發展,重視產品品質管理如IS022000/HACCP及健康食品的認證,並為善盡企業社會責任進行58.02公頃牛樟樹復育造林作為永續發展的根基。

與會來賓主動提出許多實務面問題,譬如如何讓生技產業賺錢、如何說服股東繼續投資、如何尋找外在資源幫助公司解決法規問題等實務需求,活動現場上迴響著歡樂的交談聲響,經過半天的意見交流,產管學研各界共同譜寫了一曲亮麗的新農業生技跨業交流風雨讚歌。

團隊介紹:

「農業生技分析與促進辦公室」提供媒合的平台,主責為配合政府推動新農業等科技政策,並為持續擴大研發成果產業化之效益,以高品質高標準之方式,持續推動成果加值推廣、技術移轉及產學媒合等工作,以多元創新產學機制,引導產學合作計畫開發新一代技術及產品,同時鼓勵學研界團隊成立新創公司或衍生新事業部門,並藉此引導園區與農業生技業者匯流以提高跨領域、跨區域、跨校間合作之產業綜效。非常歡迎產官學研界的合作及委託。
 

經濟部推6大策略 拚生技產值衝5000億

(中央社記者黃巧雯台北24日電)為加速生技業發展,經濟部表示,將藉由補強新藥研發產業鏈、修正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等6大策略,目標2020年產值達5000億元及催生數家營業額達100億元旗艦型生技公司。
2016台灣國際生物科技大展(Bio
Taiwan)7月21至24日在台北世貿南港展覽館舉辦,而由經濟部工業局主辦、經濟部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推動小組承辦的「台灣生技產業主題館」,今年以「創新生技、亞太發光」為宣傳主軸,展現創新研發生技產業輔導成果。
工業局舉例,包括膠原科技開發「高效能人工皮膚商品」、培爾生技研發的「智慧型肌肉痙攣量的測定裝置」、台灣先進醫學所開發「高解析度可攜式多功能內視鏡」、妮傲絲翠新開發的「免離心血小板分離裝置」等,讓參訪廠商與民眾可以近距離看到最新生醫技術的發展與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生技產業營業額已從2005年的新台幣1600億元成長至2015年的2986億元,廠商數則在2015年度達到1871家,從業人員更是超過7.6萬人。
工業局表示,未來將藉由補強新藥研發產業鏈、促進PIC/S特色藥廠國際化、建構高階醫材產業聚落、推動利基醫材系統智慧化、發展健康福祉產業化、修正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等6大策略,加速生技產業發展。
工業局目標,希望生技產業產值於2020年達到5000億元及催生數家營業額達100億元的旗艦型生技公司。1050724


膠原科技~膠原科技進軍醫美, 三年營收飆漲2298%
以創新醫材起家的膠原科技,4年前投入醫美領域,因為配方專業,又有專業團隊銷售儀器,成功在醫美紅海中找到利基市場。

醫美,無疑是台灣近年最蓬勃發展的產業之一,產值由2008年至今,年增率將近15%。不只是大大小小的醫美診所獲利豐厚,相關的醫材廠商也分到滿滿一杯羹。

研發並銷售醫美術後保養品與手術儀器的膠原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2014年11月,勤業眾信發布2014年《德勤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評比,在亞洲九國中台灣入榜90家。其中,膠原科技以近三年營收成長2298%的亮眼成績,登上500強第14名,更是台灣企業的榜首。

專攻B2B市場 耕耘10年膠原科技專攻B2B市場,因此不為一般消費大眾熟知,但其實這家由七位生醫博士所創的公司,經營已超過十年。

一路走來,得過經濟部技術處績優研發獎、產業創新成果表揚創新類首獎、竹科優良廠商創新產品獎等諸多獎項。在全台醫美術後保養與儀器領域,也擁有四成市占率。「膠原科技為它的技術找到適合的市場與應用,」勤業眾信負責醫美行業的會計師龔則立表示,在台灣有不少企業主擁博士學歷,也有突出的技術,但最後沒有成功,就是少了市場這一塊。

膠原科技的「市場」,是一步一腳印摸索出來。

「公司一開始像是個bio lab(生物實驗室),跟著市場走變成bio lab company(生技公司),後來才更進一步走入bio industry(生技產業),」48歲、說話帶著學術氣息的膠原科技創辦人、營運長孫熙文表示,他們運用膠原蛋白研發技術,一路從慢性傷口護理、皮膚修護修補、做到牙科填補材與皮下植入劑。

膠原蛋白相關產品應用的場域從醫院的一般外科、整形外科,逐漸拓展到蓬勃興起的醫學美容診所。再加上2012年開始代理銷售做雷射溶脂、淨膚雷射、變頻飛梭等手術的醫美儀器,才演進到今日「儀器、耗材、術後保養」完整解決方案的模式。軟、硬兼俱 創造綜效優勢「硬體(儀器)搭配軟體(產品),軟硬整合就會浮現,」孫熙文分析,儀器價格高,產品毛利好(約75%),兩者對利潤的貢獻不分上下。雖然目前營業額主要來自一台動輒台幣300~400萬的醫美儀器,膠原科技其實是以創新醫材起家。

它的「可吸收性膠原蛋白敷料」,結合胰島素生長因子與膠原蛋白,使用三、四天後會自動分解,比起過往「紗布加抗生素軟膏」的組合,不但不會沾黏,而且能讓糖尿病、褥瘡等慢性傷口更快癒合。

「台灣在膠原蛋白的萃取與純化上,以膠原科技做的最為成熟,」馬偕醫院大外科部主任董光義不諱言的說,膠原科技的最大優勢在於一直有在精進研發,「不是跟多數廠商一樣copy別人。」

因為重視新產品的開發,目前膠原科技在膠原蛋白敷材產品線的完整性上,已經能夠與世界大廠嬌生(J&J)以及英國醫材大廠施樂輝(Smith & Nephew)不分上下。

跨出學術圈 共組博士級團隊

膠原科技突出的技術與研發能力,來自幾位創辦人多年的專業訓練。其中,營運長孫熙文是基因工程博士、研發總監周江鴻是細胞學博士、技術長蕭欽應是生化博士、科技長佘俊男則是微生物免疫博士。這幾個人原本都在各自專門的研究領域,為什麼離開學術的舒適圈?

故事要回到2002年,當時36歲的孫熙文已在中央研究院做了12年關於蛋白質反應的研究。時任中研院院長的李遠哲,就在院內不斷推廣「科學要服務社會」的觀念。同一時間,行政院科技會議把「生醫材料」列為台灣產業下一個重點,整個社會瀰漫著「生技研發應走入產業」氛圍。嗅到這股風向的轉變,技術底子深厚的孫熙文開始思考創業的可能性。「學術的路,未來會怎麼走已經是可以預期的,何不到外面闖一闖?」他思忖,當時市場上幾乎沒有幾家本土生技公司,機會其實是有的。於是在一次聚會上,他和幾位同樣從事生化、組織工程研究的博士朋友,提起創業做生醫材料的想法,沒想到大家都一致認同且有意參與,於是「膠原科技」的核心團隊就此成軍。

生醫材料含括膠原蛋白、玻尿酸、甲殼素等,其中尤以膠原蛋白最為重要,甚至有「醫材之王」之稱。

膠原蛋白占了人身體的30%,應用遍及食品工業、保養化妝品、醫療器材、製藥、組織工程,到細胞工程治療,因此團隊很快就決定主攻膠原蛋白。由於核心成員對萃取膠原蛋白的技術十分熟稔,加上對未來的發展樂觀,因此公司才成立就決定興建標準化生產工廠。而且要做,就做足規模。在內湖科技園區生技廠的產能都是用「克」來算,膠原科技竟能以「噸」計。「那時想法是做200公升,500公升和1噸價錢都一樣,為什麼不做1噸,」孫熙文搖搖頭說,當時沒有數字觀念,不知道很多管銷、銷售都受到影響。

首年燒光資金,幸遇貴人投資,加上財會系統不完備,結果創業第一年,建完廠就花光所有現金,立時就陷入連薪水都發不出來的危機。幸而,在幹部奔走下,找到了矽品監察人兼眾盈投資董事長程文龍。他參觀工廠、並與團隊深談後,覺得有「矽品精神」(群策群力),決定大手筆投資。有了天使投資人支持,膠原科技的經營漸上軌道。2006年推出適用於潰瘍傷口護理的高階醫材「誘導再生型膠原蛋白敷料」,第一炮打響名號。

之後陸續投入高效能人工皮膚、膠原蛋白抗菌敷材、高效能真皮層替代物、牙科用膠原蛋白等高階醫材開發,也都受到經濟部等單位支持。

「高階敷料的研發製造是我們的基礎,當潰瘍等深層的困難傷口都能解決,皮膚淺層的紅腫熱痛,難道能難倒我們嗎?」膠原科技研發中心總監周江鴻自信的說,因為研發根基穩固,做醫美產品就能很快上手。

純度高復原快 獲得市場肯定

膠原科技是在2011年開始投入醫美領域。不同於治療糖尿病潰瘍的小眾高階醫材,利潤豐厚的醫美大餅早有許多競爭者搶食,然而膠原科技因為配方專業,很快就獲得市場肯定。2012年再接再厲,買下銷售醫美儀器的專業團隊「東哲日琦醫學」,更讓膠原科技的營業額一飛沖天,由2012年的2億元,2013年激增到6億元。

不過,對醫生而言,有「科學家嚴謹製作精神」的產品,才是膠原科技最鮮明的標誌。「它的膠原蛋白純度高,病人傷口復原明顯比較快,」曾採用不同公司產品的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外科主任蔡新中表示,一些廠牌雖然比較便宜,但皮膚吸收效果差,也是枉然。「經營公司就像騎腳踏車上山,很費力騎到一個階段,休息一下,又要費力往上騎,」從研究圈轉戰產業界邁入第12年的孫熙文有感而發的說,做學術研究可以很創新,但做生意絕不能曲高和寡。

請點下面連結
膠原科技股票新聞  <─── IPO專業未上市股票資訊網連結

未上市櫃股票交易交流 0960-550-797 陳先生 LINE 的ID @ipo888 歡迎加入

膠原科技公司簡介

 膠原科技創立於2003年,由數位專精於生物化學、生醫材料與組織工程學的博士所成立的生物技術公司。膠原科技致力於發展膠原蛋白、玻尿酸、生物陶瓷及合成聚合物等生醫材料並應用於軟組織與硬組織修復與填補等不同醫療範疇,多次獲得經濟部與技術處所頒發的研發獎項。膠原科技以自有的產品生產技術,符合多國法規的完善生產流程及生產設施,用於製造高階醫療器材與組織工程產品;所屬標準生產廠房已取得ISO 13485認證,並且通過台灣醫療器材優良製造規範認證;本廠具備量產本公司所有自有產品的能力,包含高階傷口照護產品、牙科用系列生醫產品及各式皮下組織填補劑等醫療器材,系列產品已陸續獲得國內外的上市許可。
因應全球日益蓬勃的醫學美容整形市場發展趨勢,膠原科技於2012年結合擁有多年醫學美容設備銷售與經營管理經驗的東哲日琦醫學團隊,並代理歐美與亞洲地區先進的光電雷射設備、保養品等醫學美容相關儀器與耗材,跨入醫學美容市場。
膠原科技持續投入專業生醫產品的研發與生產,並結合專業醫美設備代理、行銷與業務能力,整合出最完整的醫學美容產品線,客戶群跨越了醫美皮膚科、美容外科與整形外科等不同專業醫美科別,膠原科技也成為國內醫學美容產業中少數具備『研發-製造/代理-認證-行銷』完整能力的嶄新企業。

膠原科技公司基本資料

統一編號 80666442   
公司狀況 核准設立  
股權狀況 僑外資
公司名稱 膠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出進口廠商英文名稱:COLLAMATRIX CO., LTD.) 
章程所訂外文公司名稱 COLLAMATRIX CO., LTD
資本總額(元) 300,000,000
實收資本額(元) 261,850,000
每股金額(元) 10
已發行股份總數(股) 26,185,000
代表人姓名 程文龍
公司所在地 新竹科學園區苗栗縣竹南鎮科研路50-1號1樓
登記機關 科技部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核准設立日期 093年01月27日
最後核准變更日期 109年11月17日
複數表決權特別股
對於特定事項具否決權特別股
特別股股東被選為董事、監察人之禁止或限制或當選一定名額之權利      無
所營事業資料 C802100  化粧品製造業
C802090  清潔用品製造業
C110010  飲料製造業
F108040  化粧品批發業
F107030  清潔用品批發業
IG01010  生物技術服務業
F401010  國際貿易業
F601010  智慧財產權業
F208031  醫療器材零售業
F108031  醫療器材批發業
CF01011  醫療器材製造業
ZZ99999  除許可業務外,得經營法令非禁止或限制之業務(限區外經營)
研究、設計、開發、製造及銷售下列產品:醫療用膠原蛋白
 

膠原科技董監事持股

序號 職稱 姓名 所代表法人 持有股份數(股)
0001 膠原科技董事長 程文龍 英屬蓋曼群島商華美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3,600,000
0002 膠原科技董事 李學欣   499,000
0003 膠原科技董事 廖宜權 英屬蓋曼群島商華美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3,600,000
0004 膠原科技董事 呂寶麟 英屬蓋曼群島商華美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3,600,000
0005 膠原科技董事 孟憲鎧 威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49,475
0006 膠原科技獨立董事 謝明鑫   0
0007 膠原科技獨立董事 沈立明   0
0008 膠原科技監察人 薛韻琪   40,000
0009 膠原科技監察人 林復東   0
 
膠原科技股價怎麼知道?

因為膠原科技是未上市股票,所以都是透過私人間的交易,因此沒有向上市櫃股票一樣有個成交價。通常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參考的價格,想買的可以參考賣價,想賣的可以參考買價,如果有膠原科技股價方面的問題,歡迎與版主交流討論喔

膠原科技股票怎麼買賣?

因為膠原科技股票還未上市,所以只能透過私人間的轉讓,可以直接找想要交易的對象,進行交易,因為法規的關係,所以無法用委託方式進行,如果有膠原科技想要交易的,歡迎直接與版主連繫。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