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元科技有什麼消息呢???
想要知道能元科技最近的消息都整理在這裡了!!
能元科技已經跟台泥循環合併
市場只剩下台泥循環了
未上市股票是還未透過證交所進行交易
都是透過私人間轉讓來交易的
而價格是雙方議定而成
因為大部分公司都是未公開發行公司
所以個股資訊相對不足
在投資未上市股票之前
一定要自己做足功課
不要聽信來路不明的消息
就貿然進場
甚至看到一些未經證實的文件
就相信其內容
很容易掉入投資陷阱
這裡是整理了個別公司的新聞資訊
擷取於網路新聞媒體
新聞媒體也不一定保證是真實的
一切都只能參考
整理起來是方便人快速了解
若有能元科技股票近況的消息
歡迎提供~
有問題也歡迎交流討論
能元科技股價的問題或想交易能元科技可以加LINE聯繫,互相交流討論
歡迎直接來電~0960-550-797 陳先生<—-手機點我即可撥號
目錄
本站提醒
此文章純粹整理媒體報導新聞,方便了解公司的相關訊息,不代表其公司有對外流通股票,
文章內容皆來自媒體,報導內容的真實性,還請版友們自行求證。
另外本站並無任何推薦、銷售、勸誘投資股票之行為,請別找我推薦股票。
歡迎版友們一起討論交流此公司訊息如股價、公司新聞、市場流動性之類的訊息
如有造成公司困擾,還煩請私訊告知,將立即處理
能元科技股票新聞
電池台灣隊告捷!能元科技打進電動飛行器eVTOL
零碳飛行時代來了,台泥張安平電池黑科技,台北桃園僅需12分鐘
文 / 遠見編輯部、林鳳琪 2022-07-07
台灣電池黑科技跑贏全球!繼英國電動超跑賽事奪冠,台最大鋰三元電池廠,台泥(1101)旗下能元科技好消息頻傳,今日(7/7)獲電動飛行器領導者、英國VA合作,超功率三元鋰電池打進次世代電動飛行器eVTOL VX4。
零碳飛行時代來了?台灣電池黑科技跑贏全球!台泥(1101)旗下能元科技(Molicel)今日(7/7)宣布與英國Vertical Aerospace公司合作,VA旗下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 VX4(eVTOL,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將使用能元科技的超高功率三元鋰電池。
全球拚減碳,驅動零碳轉型最關鍵要角,被視為各國重要戰略產業的電池熱也持續在全球延燒。台灣也沒缺席,繼兩大龍頭製造業,台塑集團與鴻海集團搶進鋰鐵電池產業鏈布局,從台灣打到海外,積極串連上下游,甚至電池關鍵礦產。
當台灣龍頭們積極搶進布局鋰鐵電池,業界普遍認為鋰三元錯失先機的台灣已經沒機會時,今日(7/7)傳出,台灣鋰三元電池黑科技跑贏全球,最大鋰三元電池廠商、台泥集團旗下能元科技成功打進次世代空中飛行器。
默默布局 能元領先全球搶進次世代電動飛行器
事實上,eVTOL早已被各先進國家都將視為戰略性產業,航太大廠、新創公司和汽車製造商,都不敢在eVTOL的競爭中缺席。但受限電池續航力和載重力,往商轉的路上,始終緩步前行。
作為台灣鋰三元電池技術的先驅,能元科技曾有過拿下家電領導品牌戴森七成電池供貨的榮景。然電動車動力電池,畢竟屬於高資本支出,以及極端仰賴車輛市場出海口,以及政府政策介入支持的產業。
這讓台灣起家的能元科技,一度陷入困局,要繼續砸錢研發?還是乾脆停損?據了解,自從張安平接任台泥董事長以來,從未放棄,積極尋求能元科技突圍之路。一位業界知情人士透露,能元要跟大陸鋰三元電池之霸寧德時代拚電動車市場,根本毫無勝算。
張安平只能另闢新藍海,重新定位能元科技品牌,深耕研發,尋求新科技與技術突圍。儘管外界質疑聲浪不斷,台泥始終默默堅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多年深耕,「其高階鋰三元電池,是全球少數幾家打進eVTOL的廠商。」
目前全球地上的電動車風潮洶湧,但有更多先驅企業已經望向空中。更環保的空中電動飛行器是下世代的運輸方式,利用空域作為運輸網絡,短距離的城市空中交通有望減少交通時間。eVTOL,就像是一個純電動垂直起降的飛機,大幅縮小了起降所需的空間範圍。
eVTOL若成功商轉,從能源和環保的角度來看,使用電力驅動方式,在空中運行的碳排量可望降低至近乎零。專家預期eVTOL最終可以轉型成為省時、省錢的短、中距離旅行方式,進而從目前汽車和航空公司手中取得市佔率。
能元電池黑科技 續航力台北飛桃園僅需12分鐘
能元指出,目前市場上eVTOL產品多以同時搭載2-5名乘客做設計,飛行範圍多在30-300公里之間,速度在每小時112-320公里。以台北到桃園為例,搭載能元鋰三元電池的eVTOL VX4飛行,包括升降時間大約將是12分鐘。
備受關注的eVTOL新創,Vertical Aerospace發布新聞稿指出,在選擇能元Molicel作為電池合作夥伴之前,評估了數十家電池製造商的能力,最終認為能元科技的電池具有獨特的優勢,可以滿足VX4的性能和安全要求,並隨著時間的推移繼續提供創新和改進的電池。
能元科技總經理薛人禎表示:「我們認為能元的技術是安全高效飛行的關鍵推動因素,我們期待與Vertical Aerospace合作,將他們革命性的VX4飛機帶到天空」。目前能元科技在台灣以及加拿大都有專屬的實驗室與研發團隊。同屬台泥企業團的三元能源科技除了正在高雄小港興建台灣首座超級電池工廠,預計2023年也將成立全台灣首個「高階鋰電池實驗室」,研發先進製程。
台泥旗下能元科技超高功率三元鋰電池國際賽報捷
MoneyDJ新聞 2022-07-04 12:36:11 記者 新聞中心 報導
台泥(1101)今(4)日表示,台泥企業團深耕電池再下一城,旗下能元科技(Molicel)的超高功率三元鋰電池在國際賽車節傳捷報,使用能元科技電池的純電動賽車Speirling,超越賽事中上百台F1賽車,拿下冠軍;而能元科技與研發Speirling的英國新創電動車廠McMurtry正式簽署鋰電池戰略技術合作夥伴協定,能元科技持續與國際市場多家HyperCar以及電動賽車等高端品牌合作。
台泥企業團所屬能元科技的超高功率三元鋰電池在國際大放異彩;在英國歷史最悠久,年度最重要的國際賽車節(Goodwood Festival of Speed)中,使用能元科技電池的純電動賽車Speirling,以驚人的39.08秒,刷新古德伍德1.6公里爬山賽歷史紀錄,超越賽事中上百台F1賽車,甚至是氫能源電動賽車,拿下冠軍,更凸顯能元科技在國際三元鋰電池的技術領先地位。
台泥並指出,能元科技與研發Speirling的英國新創電動車廠McMurtry,正式簽署鋰電池戰略技術合作夥伴協定,能元科技持續與國際市場多家HyperCar以及電動賽車等高端品牌合作,也是台泥企業團目前正在高雄小港興建的超級電池工廠,未來的核心客戶群。
2021年開始,能元科技研發與工程團隊即已展開與McMurtry緊密合作,Speirling電動賽車使用能元科技的超高功率三元鋰電池,在能量密度和電池充放電率(C-rate)同時擁有優異性能。
台泥表示,Speirling為了擁有強大的空力效果,造型上酷似蝙蝠車,從靜止到加速96公里的時間只需1.35秒,極速更可達241公里,每公噸可分配到1000匹馬力,該車動力來自能元科技60kWh超高功率電池,輔以McMurtry特有風扇技術可提供高達2000公斤的下壓力。2022年之前McMurty在國際超跑市場仍是新創小廠,經過此次Goodwood Festival of Speed賽事後,掛著能元科技Molicel標誌的Speirling震撼全球,備受關注。
台泥並指出,一般電動車使用的電池只需要注重能量密度,所需要的動力僅有超跑的1/10,但能元科技主攻50萬美元以上、HyperCar級別的超跑以及電動賽車,此類高階車款對於電池的能量密度、充放電率以及耐熱的需求則更高。McMurtry表示,電動賽車對電池的要求包括高功率、低阻抗和快速充電/放電。低阻抗電池的好處在於在高電流消耗期間,溫度不易升高,這可簡化電池模組系統的熱設計,使電池模組更輕巧,故0-60mph加速可達到低於1.5秒的極速,比F1賽車快了近1秒多。
而雙方以Speirling賽車作為測試高功率電池性能的平台,結合高速充/放電週期,因此兩間公司相輔相成,必可加速推動電池的發展與應用。能元科技致力研發的包括5C快速充電或更高功率電池,未來也將會陸續出現在McMurtry賽車和其他產品應用中。
能元科技總經理薛人禎表示,使用能元Molicel超高功率三元鋰電池的超跑,比一般使用內燃機的超跑環保,因為能元的電池充滿電後,可以輕鬆達到像250或300公里的真正高速,並且續駛里程可以很長,但沒有任何碳排放,這是關鍵。最重要的是,能元科技的電池可以產生更少的熱量,因為具有高功率、與其他汽車製造商使用的電池相比,電阻只有50%,因此熱量更少,碳排放也更少,兼顧性能又能與環境達到平衡。
台泥加碼儲能事業,旗下三元能源資本支出上調至186.5億元
2022年3月2日 週三 上午11:07·1 分鐘 (閱讀時間)
【財訊快報/記者張家瑋報導】國際原物料價格飆漲,台泥(1101)儲能事業佈局也受波及,旗下三元能源原訂資本支出新台幣120億元,將上調至186.5億元,台泥指出,因應成本上漲、擴大生產規模及增加自動化設備,調增資本支出。 台泥邁入綠能產業重要投資案三元能源在去年10月於高雄鋰電池廠正式動工興建,原訂資本支出120億元,受國際鋼價及設備產線價格調漲之下,上調資本支出至186.5億元。該鋰電池廠雖土建工程正興建中尚未投產,據悉,未來所規劃產能已被客戶預定,且主要客戶均為國際級頂尖客戶,使得台泥決定不延宕投資計畫增加投資支出,如期在2023年啟用。
三元能源高雄鋰電池廠規劃產能1.8GWh,採半導體業的高度自動化設計,朝向精密製造,對製程、製造及對環境要求均是高標準,未來兩電池廠將分工,南科的能元科技持續產品研發,在高雄的三元能源科技則專注製程研發,一年可以生產約24,000台電動汽車所需長程電池量,加上能元科技部分,未來台泥一年電池總產能將提升至3.2GWh,不過,台泥認為該產能仍不敷全球龐大綠能市場需求。
此外,台泥蘇澳水泥廠、花蓮和平水泥廠兩廠區,各建置87.5MWh以及250MWh的大型儲能系統,投資金額達55億元,完工後兩儲能案場將成為全台容量最大。
台股60週年/台灣第一家上市公司 台泥積極卡位「綠能」轉型全方位能源集團
2022/02/06 11:06:37 中央社
回顧台股60年,台泥(1101)於民國51年率先響應政府「資本證券化」,以股票編號「1101」成為台灣第一家股票上市公司,這光榮且無可取代的編號,伴隨著台泥走過60個年頭。台泥固守水泥本業、看著台股起落至今,近年更積極轉型能源、環保事業,邁向全方位的能源集團。
台泥成立於民國35年,是經濟部前資源委員會與台灣省政府合營企業之一。在前董事長辜振甫掌舵下,從台灣社會由農業轉為工業、土地改革、邁入資本市場到十大建設,始終有台泥參與的身影,且與台灣經濟發展密不可分。
台泥資深主管說明,當時政府推動土地改革,實施「耕者有其田」,並透過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工礦與農林等4家公營事業股票,向全台地主徵收土地,作為收購土地的補償。地主必須將土地換為股票,不過,因缺乏自由流通的交易市場,且交易處所分散,致使流通困難。
為了有效落實管理,政府籌設證券交易所,台泥前董事長辜振甫也積極參與其中,並擔任第一任證交所董事長。台泥在51年以代碼「1101」,成為台灣第一家上市公司。
台泥資深主管透露,台泥為台灣首家上市公司,早期即設有認股機制,鼓勵員工買進自家股票,長期持有公司股票,凝聚員工向心力,也留住人才。
他表示,員工可提撥部分薪水購買股票,台泥則由公司補貼部分金額,以現在來看,這真是很好的福利措施;此外,針對即將退休的員工,也可以選擇提高認購金額,退休後可以每年領取穩定股利,或是賺取資本利得,台泥盼藉此方式照顧員工退休之後的生活,是相當體貼員工的作法。
辜振甫次子辜成允在2003年接任董事長一職,以「鷹式管理」帶領台泥邁向另一個新時代,並訂下目標與使命,要台泥「從環保大戶,轉為環保模範生,甚至變成一個環保業者。」
辜成允於民國106年1月因意外驟逝,辜成允妹婿張安平扮演救火隊,臨危受命接掌台泥集團,明確訂定「環保、能源、水泥」為3大核心事業。台泥不再只是水泥製造與銷售公司,而是主動解決環境問題,運用創新科技、創新思維,朝「創造永續企業」為目標前進的企業。
在全球節能減碳及再生能源發展趨勢下,包括傳統產業、電子科技業均摩拳擦掌搶攻儲能市場,台泥當然也未缺席。台泥在民國110年豪砸逾1.4億歐元購併ENGIE EPS,並將其更名為NHOA,正式進軍儲能、充電樁市場,藉此完整能源事業版圖,成為國內唯一具備綠能、電池、儲能、電動車快充研發與自製能力的能源集團。
此外,台泥日前更宣布以每股新台幣40.26元參與飛宏私募案,投資總金額達15.1億元,將進行策略性合作,爭取全球市場充電設施商機。
在鋰電池發展方面,台泥旗下三元能源科技投資的高雄鋰電池廠去年動土,初期將投入新台幣120億元,將生產高容量、高充放電功率的鎳三元電池,年產能將達1.8GW,相當於每年可以生產約2萬4000輛電動汽車所需長程電池量;若加上能元科技台南廠房既有產能,台泥一年電池總產能將提升至3.2GW。
台泥水泥本業減碳更是不落人後,民國108年進軍非洲象牙海岸打造環保水泥廠,原料比一般水泥熟料減少70%碳排放;台泥同年啟動科學減碳計畫,預計在114年時,將較105年減少排碳11%。
此外,台泥也已通過環保署審查,取得台灣水泥業第一張「產品碳足跡減量標籤證書」,水泥產品外包裝出現「減碳標籤」。
台泥做為台股第一家上市公司,60年來看盡台股起落,但台泥股價正如同公司給外界的沉穩正派形象,不涉炒作或大起大落,是穩定配發股利的績優公司;而台泥固守水泥本業外,更緊跟全球環保趨勢,積極卡位綠能產業,成為國內唯一具備綠能、電池、儲能、電動車快充的研發與自製能力的全方位能源集團。
【全文】零碳排大勢當道 台廠卡位儲能系統有成
陳書璿 2021年12月18日·9 分鐘 (閱讀時間)
全球遭逢極端氣候肆虐,氣候變遷儼然成為國家安全議題,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爭相承諾,要追求淨零碳排來拯救地球。面對全球零碳排大勢,台灣官方也喊出2050年淨零碳排的政策目標。除大幅提升綠色能源比重外,隨著太陽能、風力等再生能源占比增加,為確保供電系統穩定,如何藉由儲能系統穩定電網已成為顯學,也讓台灣儲能系統供應鏈順勢崛起。看準龐大商機,傳產大咖台泥、台塑、東元等相繼搶進,而電子業台達電、正崴、大同更籌組儲能聯盟,分進合擊赴海外打天下。
11月10日,美中兩大排碳國出乎外界意料,在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結束前夕,達成聯合宣言,承諾各自將在未來十年減緩氣候暖化問題,歐盟、日本、韓國等先進國家也爭相承諾,意味著減碳,甚至零碳將成大勢所趨。
政策加持 儲能前景看俏
台灣今年也遭逢56年來最大缺水危機,又遇上多次全台大跳電,為了跟上全球零碳排風潮,同時解決極端氣候及缺電問題,政府日前喊出2050年淨零碳排的政策目標,其中,再生能源比重將在2025年達到20%;然而,再生能源屬「間歇性能源」,發電出力不穩定,必須搭配數秒內就能供電的儲能系統,方能打造完美的供電體系。因此,國內外儲能商機前景十分樂觀。
搶先眾人一步,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Tesla)創辦人,同時也是世界首富的馬斯克(Elon Musk),著眼於汽車全面電動化後,全球耗電量將呈現倍數成長,早在五、六年前就涉足儲能市場。「有朝一日,特斯拉能源業務的規模會相當、甚至超越汽車業務。」馬斯克曾斬釘截鐵地說。
不僅全球首富看好儲能商機,根據彭博能源財經(BNEF)預測,2030年全球儲能市場產值將從2020年的180億美元翻升為1600億美元,成長驚人。另外,到2030年,全球定置型儲能設備投資額至少超過2620億美元,又以美國和中國為最重要的二大市場,將占全球儲能設備商機的一半以上。
全台商機 逾1500億
在這場商機驚人的全球建設儲能裝置大戰中,台灣也沒缺席。2020年,台電首度以招標方式,向民間業者採購15MW(百萬瓦)的儲能自動頻率控制(AFC)調頻備轉輔助服務,吸引超過30家業者前來投標,最後由翰可國際、台普威、台泥綠能、聚恆及大同五家得標,競爭激烈。
「去年台電招標15MW只算是熱身,隨著台電電力交易平台開幕,今年勢必是電網級儲能系統起飛的元年!」近年來積極投入綠能建設,身為台灣儲能聯盟主席,同時也是正崴集團旗下森崴能源總經理的胡惠森對本刊說道。
胡惠森表示,目前台電規劃要在國內建置1000MW的儲能裝置,其中160MW由台電自建,其餘將釋出給民間業者;若加上被列在「用電大戶條款」內的大型製造業,紛紛自建再生能源裝置的需求,還有台積電、鴻海等電子大廠因應國際RE100(使用百分之百再生能源電力)要求所需建置的儲能系統,更別說未來電動車帶動的儲能,以及建置台灣離島智慧電網等需求,光是台灣的儲能商機至少有1596億元規模,足供台廠練兵。
「2025年全台儲能系統需求只會多不會少,若按1MW建置成本2000萬至4000萬元來看,業者只要加入台電AFC(儲能自動頻率控制)儲能服務陣營,一年最高收入可達680萬元,投報率相當不錯。」台電調度處吳進忠處長向本刊透露。
多路並進 台泥全球四強
當全球儲能商機戰役號角響起,傳產大咖、電子業紛紛摩拳擦掌,相繼卡位國內外儲能市場,其中,布局最完整的當屬順利拿下台電標案的台泥綠能背後的台泥集團。
2017年,張安平接掌台泥董事長大位後,帶領集團逐步轉型為綠能企業。為加速台泥在綠能事業的發展及全球布局,張安平今年7月大手筆砸下近50億元收購歐洲儲能公司NHΩA,取得過半股權成為最大股東,躍升全球儲能系統建置容量第四大公司,得以與西門子與愛依斯電力公司(AES)合資的Fluence、日本NEC和特斯拉等全球頂尖企業一爭長短。
收購之外,張安平更循著馬斯克的腳步,強化儲能裝置的關鍵零組件「電池」的布局。台泥旗下、深耕鋰電池領域多年的能元科技,日前宣布投資120億元在高雄設立台灣第一座超級電池工廠。據本刊調查,這座高雄廠將是台泥在電池領域的練兵基地,一旦成功,未來可複製到美國、歐盟等地開疆闢土。「目前已有超過十家國際級客戶,有意與台泥合資設立電池工廠。」知情人士透露。
鋰電池應用廣泛,舉凡電動車、3C產品以及未來的儲能系統,都有大量需求,「未來經濟體系是建立在移動式的、可儲存的能源,而電池是核心。」張安平曾表達他對儲能及電池事業的想法。根據他的想法,能元科技新廠的電池除了供應儲能所需,還能協助台泥綠能搶攻全球儲能市場,未來也將鎖定電動超跑、垂直升降電動飛機等高端產品,拓展商機。
據本刊調查,該案規劃投入200億元,此次120億元只是第一階段,由此可看出張安平對於電池在集團能源事業轉型布局中的重視。
「鋰電池不僅儲能系統要用,未來電動車普及也會帶動電池需求,包括鈷、鎳等電池原物料都在不斷漲價,電池的價格只會一直漲。」能元科技內部人士私下透露,「現在鬧電池荒,董事長(張安平)更希望低調一點!」由於儲能設備需要高品質的電池,因此電池很可能成為晶片荒後,下一個最可能爆發缺貨危機的零組件,而台泥集團有了歐洲儲能系統與系統整合(SI)經驗,加上自行生產的鋰電池,等於既掌握儲能系統關鍵核心零組件,又有再生能源蓬勃發展的歐洲市場當靠山,足見張安平綠能布局的巧思。
產品齊全 台達電攻海外
除了台泥集團外,海外布局有成的還有台達電。台達電創辦人、大股東鄭崇華,向來有「環保傳教士」美譽。其實,台達電致力於環保節能減碳,同時跨入再生能源市場已超過十年之久,不僅自行開發完整的儲能系統與變流器產品,更有自己的鋰電池廠。
放眼台灣,台達電儲能產品線堪稱最齊全,並能提供一條龍建置服務,也難怪航太龍頭漢翔要揮軍國內儲能市場,第一個就找上台達電合作。「台達電可算是台灣儲能系統的先行者,像是2019年在金門建置完成的智慧電網示範案,就曾成功救援61次跳電危機。」台達電能源系統解決方案事業處資深處長艾祖華笑著說。
從全球電源供應器龍頭變身為儲能市場大咖,台達電究竟如何走進儲能領域?「40多年前,台達電從消費性電子的線性電源做起,當時的效率不高,創辦人決定要做好電源效率。」艾祖華透露,就是鄭崇華當年的初衷,讓台達電一路從消費性電源供應器,走進伺服器、工業電源、不斷電系統、太陽能逆變器、風電變流器,最終走到現在的儲能系統。
不僅台灣,台達電更成功跨出海外。「台達電在國內已有超過十個儲能系統併網運行成功,數量為台廠之冠;此外,在全球也有超過20個儲能系統的建置經驗。儲能系統也銷往海外,在歐、美、日都有客戶。」艾祖華透露。
像是五年前,台達電在日本兵庫縣赤穗市山區,興建首座自營大型太陽能發電廠-台達赤穗節能園區,裝置容量4.6MW的太陽能電廠,年發電約490萬度,可供應當地近千住戶一年用電所需。「台達電提供的整體電源與能源管理方案,涵蓋包括再生能源、資料中心、通訊電源、工業自動化等領域,赤穗節能園區就是台達電進軍海外的重要里程碑。」艾祖華透露台達電當年進軍綠能市場最關鍵的一步。
台廠爭食 分進合擊搶市
從儲能零組件到儲能系統整合建置,台達電還積極布局電動車、自動化、新能源和資通訊基礎設施,深耕已超過十年,難怪董事長海英俊多次在公開場合預告,「未來十年,台達電將進入營運跳躍期!」
張安平、鄭崇華分別靠著併購擴張、技術深耕,讓台泥、台達電先後成為台廠揮軍海外儲能市場的領頭羊。全球零碳排風帶起的龐大儲能商機,也吸引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集團及電池相關業者加入爭食。
目前台塑、漢翔、正崴等大咖,先後投入國內儲能案場開發案,也成了台廠練兵、建立儲能供應鏈的大好機會,而大同、東元、聯合再生和昇陽電池等業者,各自從電池材料、零件、模組到儲能系統管理等方向切入,甚至組成儲能聯盟,分進合擊在全球儲能戰場中爭取一席之地。
【儲能是門好生意2】台泥砸200億拚轉型綠能企業 張安平深謀遠慮布局一條龍
陳書璿 2021年12月16日 週四 上午5:58·3 分鐘 (閱讀時間)
近年,台泥董事長帶領集團逐步轉型為綠能企業,為加速台泥在綠能事業的發展及全球布局,今年7月,台泥大手筆砸下數十億元收購歐洲儲能公司NHΩA,一躍成為全球儲能系統建置容量第4大公司。收購歐洲儲能公司外,張安平更循著馬斯克(Elon Musk)的腳步,強化儲能裝置的關鍵零組件「電池」的布局。
2017年,張安平接掌董事長大位後,帶領集團逐步轉型為綠能企業。為加速台泥在綠能事業的發展及全球布局,張安平今年7月大手筆砸下近50億元收購歐洲儲能公司NHΩA,取得過半股權成最大股東,一躍成為全球儲能系統建置容量第4大公司,得以與西門子與愛依斯電力公司(AES)合資的Fluence、日本NEC和特斯拉(Tesla)等全球頂尖企業一爭長短。
收購外,張安平更循著馬斯克的腳步,強化相關關鍵零組件「電池」的布局。台泥旗下、深耕鋰電池領域多年的能元科技,日前宣布投資120億元在高雄設立台灣第一座超級電池工廠。據本刊調查,這座高雄廠將是台泥在電池領域的練兵基地,一旦成功,未來就可複製到美國、歐盟等地開疆闢土。「目前已有超過十家國際級客戶,有意與台泥合資設立電池工廠。」知情人士透露。
鋰電池應用廣泛,舉凡電動車、3C產品以及未來的儲能系統都有大量需求,「未來經濟體系是建立在移動式的、可儲存的能源,而電池將是它的核心。」張安平曾表達他對儲能及電池事業的想法。根據張安平的想法,能元科技新廠的電池除供應儲能所需,還能協助台泥綠能搶攻全球儲能市場,未來也將鎖定電動超跑、垂直升降電動飛機等高端產品,拓展商機。
據本刊調查,該案共規劃投入200元,此次120億元只是第一階段,由此可看出張安平對於電池在集團能源事業轉型布局中的重視。「鋰電池不僅儲能系統要用,未來電動車普及也會帶動電池需求,包括鈷、鎳等電池原物料都在不斷漲價,未來電池的價格只會一直漲。」能元科技內部人士私下透露,「現在鬧電池荒,董事長(張安平)更希望低調一點!」
由於儲能設備需要高品質的電池,因此電池很可能成為晶片荒後,下一個最可能爆發缺貨危機的零組件,而台泥集團有了歐洲儲能系統與系統整合(SI)經驗,再加上自行生產的鋰電池,等於既掌握儲能系統關鍵核心零組件,又有了再生能源蓬勃發展的歐洲市場當銷售渠道,足見張安平綠能布局的深謀遠慮。
台泥耗資120億建1.8GWh全台最大電池廠,到底這座電池廠要做什麼?
數位時代 發表於 2021年11月01日 09:30
台泥集團近年來積極投入綠能、電池事業,將水泥、能源、廢棄物視為未來事業的三大主軸,先是重砸1.32億歐元收購歐洲儲能公司 NHOA,接著國內也積極展開投資,耗資120億元在高雄小港打造產能約1.8GWh的全台最大電池廠,到底這座電池廠要做什麼?台泥董事長張安平首度揭秘!
舊紙廠翻身電池大廠,瞄準千萬超跑、太空科技應用
25日台泥集團在高雄小港舉行三元能源科技高雄鋰電池新廠工程動土典禮,早上9點現場人聲鼎沸,包含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高雄市長陳其邁、經濟部工業局長呂正華等官員都到場支持,見證台灣鋰電池發展的重要時刻。
其實高雄市是台泥發源地,40年前小港舊址是紙廠,主要是生產水泥紙袋,但隨著國內袋裝水泥市場萎縮,現在已沒有自產水泥袋的需求,如今該址即將出現一座全台最大電池廠。
該廠主要生產高容量、高充放電功率的「鎳三元電池」,產能約1.8GWh,一年可生產約2.4萬台電動汽車所需長程電池量,主要應用在「千萬級電動超跑」、「太空科技」,瞄準頂端客戶,且合作方都是世界級大廠。但攸關電池技術、發展方向與客戶,張安平堅持保密到家,他說,「三元能源只是一個小公司,有很多新的發展與突破,但不希望成為大廠防守的對象。」
據了解,當電動超跑在加速的瞬間,會需要電池在短時間內釋放大量能量,同時也會產生熱與電池能量密度的問題,得靠材料、設計來改善。而應用在太空的產品,考驗電池得在極度嚴苛的環境使用,會有很多新的技術突破。
特別的是,三元小港廠未來將比照半導體業的高度自動化,走向精密製造,對製程、製造及對環境要求都將是高標準。因此進駐高雄的三元能源科技預計將延攬上百位高素質高學歷的工程及研發人員,並將研發團隊擴大深入。
根據台泥規劃,投入電池技術的子公司能元科技專注在產品面,主要研發與量產高功率圓柱形電池芯,應用在 Dyson 吸塵器、BMW Mini E 純電動車等。另一家公司:三元能源科技今年3月才剛成立,主要專注在製程研發,研發新的電池技術。兩家公司定位仍有不同,隨著三元小港廠完工後,台泥一年電池總產能將提升至3.2GWh。
不過張安平坦言,三元小港廠供應的量能很小,約2萬部車子就能解決,重點這是一個「樣板」,未來這座電池廠要複製到國際市場,「 無論是電池行業、儲能、電動車才剛剛開始,過程都還在成形中,(台泥)必須大量投入R&D研發。 」
國內砸55億元蓋儲能系統,拿下澳洲200MWh儲能案場
除了砸重金建電池廠,台泥也積極投入儲能市場,近期台泥剛宣布砸55億元在蘇澳廠和花蓮和平等兩座水泥廠區,各建置87.5MWh以及250MWh的大型儲能系統,完工後將成為全台容量最大的儲能案場,將參與台電電力交易輔助服務市場,協助再生能源穩定。
另一方面,台泥也繼續開發各大洲的儲能案場,近期台泥旗下的 NHOA 拿下澳洲南部Synergy授權200MWh的儲能案場,台泥希望與世界其他電力公司、電池廠共同開發未來全球龐大的儲能需求,達到巴黎協定2050年碳中和目標。
在減碳的大方向上,台泥持續投入研發人力,目前台泥加上 NHOA 的儲能研發團隊,約300多人、共25個國籍,「打國際盃就得用國際人才」張安平堅定地說。
國際中橡轉投資鋰電池廠能元科技 擴廠迎電動車及儲能商機
鉅亨網記者林薏茹 台北2020/12/06 12:47
國際中橡 (2104-TW) 與台泥 (1101-TW) 轉投資的電池芯廠能元科技,順利躋身全球前三大鎳鈷鋰電池品牌廠,營運已走出谷底,下半年逐季增溫,並因應需求啟動擴廠,以迎接電動車與儲能市場商機。
能元科技成立於 1998 年,主要產品包括能量電池、動力電池及電池管理系統 (BMS) 設計與生產電能整體解決方案等,近年產品研發以高功率及高能量電池為主力,市場主攻高階動力需求,如專業無線電動工具、高階無線吸塵器、新能源載具、行動醫療、大型儲能系統、無人機等。
能元科技客戶及產品包括 Dyson 吸塵器、BMW Mini E 純電動車、北美電動工具品牌 Milwaukee、PHILIPS 醫療器材等,2018 年獲 Uber 邀請,參與其研發的空中載具計畫 Uber Elevate,為 Uber Elevate 全球獨家電池芯研發與供應商。
能元科技近來積極佈局儲能市場,今年 8 月攜手台泥綠能,一舉奪下台電儲能自動頻率控制調頻備轉輔助服務採購案,為贏得最高服務容量的國內廠商,未來將著眼儲能與電動車兩大領域,深耕佈局。
對於近期營運表現,能元董事長張安平日前透露,第三季營運優於第二季,第四季又將較第三季成長,且已順利躋身全球前三大鎳鈷鋰電池品牌行列。
能元總經理薛人禎則表示,先前電池遭遇的技術瓶頸,已近突破,下半年訂單相對穩定許多,營運已達獲利水準。
據悉,能元科技已啟動擴廠計畫,第四季起對人力需求持續增加,也反映營運已走出谷底,在需求增溫下,將產能備好到位,以迎接電動車與儲能市場商機。
永康就業中心徵才 逾千人來求職
台灣好新聞 2020/10/31 19:38(9天前) 記者吳順永/台南報導
勞動部雲嘉南分署永康就業中心31日在永康東橋里活動中心舉辦大型徵才活動,共34家廠商開出逾1,600個工作機會,其中超過500個職缺起薪30K以上,一早吸引滿滿人潮來找工作,參加人數估計超過1,000人,現場還設置產業展示區,吸引不少民眾目光。
永康就業中心主任黃豑頡指出,這次徵才活動有不少知名企業來求才,包括台積電、台灣穗高科技、宏遠興業、台南紡織、統一企業、南光化學製藥、海底撈火鍋、美廉社等34家廠商,總計開出1,612個多元職缺。
受疫情影響,企業釋出工作機會較趨保守,黃豑頡鼓勵求職朋友多嘗試,「先求有再求好」,多累積工作經驗後再求進一步高升,政府針對青年就業也推出多項補助方案,有學習獎勵金、就業津貼及職訓課程可供運用,詳情可洽分署與各就業中心。
此次職缺有超過500個工作機會起薪3萬,其中有不少高薪職缺,如潤弘精密工程開出65K要找有經驗的工程人員;口罩國家隊恒大公司與宏陽工程顧問公司要找儲備幹部與聯結車司機,薪資上看60K;另昇陽半導體、易昇鋼鐵、大成長城企業也提供破5萬以上待遇職缺找人,吸引民眾詢問。
這場徵才活動提供最多職缺是能元科技,人資李虹瑩說,公司主要生產鋰電池,市場主攻高階動力需求,目前受疫情影響較小,且第四季產能增加,加上有擴廠計畫,人力需求大,因此開出150個技術員、工程師職缺,希望補滿人力,目前薪資平均落在30K左右。
今天除徵才活動外,還有職涯交流服務與多元單位展售,另邀請機能衣大廠宏遠興業於現場設置產業展示區,讓求職民眾了解相關產業趨勢。吸引不少目光。
FB留言
年薪220萬!南部數位產業徵才 工程師最少70萬元起跳
2020-09-08 15:29聯合報 記者鄭維真/台南即時報導
「2020南區數位創新職涯博覽會」將在本月13日於成功大學中正堂登場,當天將釋出超過1200個科技與數位創新職缺,其中,南部職缺最高年薪上看220萬元,工程師部分最低70萬元起跳,希望讓相關產業職缺與人才留在地方,力拚數位轉型。
此次博覽會由台南市研考會、Yourator數位人才媒合平台、凱鈿行動科技、成功大學合辦,職缺包括智慧製造、金融科技、網路行動技術、人工智慧、智慧醫療等數位創新科技領域。Yourator數位人才媒合平台創辦人陳秋瑜指出,博覽會有逾300種科技與數位創新職缺,需求人才數量更超過1200名,其中約7成工程師,另有產品經理、數位行銷、業務開發等相關職缺。
陳秋瑜說,佳世達、群創光電、奇美食品等大廠都有釋出數位創新相關工作機會,而工程師年薪最低70萬元起跳,知名電子大廠更祭出年薪220萬元的人工智慧工程師職缺,希望能夠協助台南搶占產業轉型人才需求潮,讓相關產業職缺與人才留在地方,以利未來持續發展。
台南市勞工局12日也將在嘉南藥理大學舉辦今年第三場大型「台南呷頭路就業博覽會」,有台積電、群創光電、能元科技、統一實業、奇美食品、全聯實業等科技、製造、服務產業等65家廠商,提供6591個工作機會,其中薪資超過3萬元的有2944職缺。
台泥能元科技 奪下台電儲能服務採購案
〔記者楊雅民/台北報導〕台泥企業團於能源服務的多角化佈局往前邁進一大步,台泥綠能攜手集團電芯廠能元科技,一舉奪下台電「儲能自動頻率控制(AFC)調頻備轉輔助服務」採購案,成為唯一與TESLA同等,贏得最高服務容量的國內廠商。
台泥綠能推出的方案由能元科技提供5.2MWh裝置容量,技術能力與安全性評比名列前茅,最終在15MW的採購需求中,拿走三分之一容量份額,此次服務案被業界形容為「重要國家隊代表」。
能元科技指出:「此次需求的AFC調頻備轉服務,是在短時間內要從電池櫃提供百萬瓦等級的大電能移轉,以維持電網頻率的穩定;這對過去多用能量電池的業界,在建造成本與安全性上造成很大的挑戰。」
能元科技表示:「能元的高動力電芯兼具高動力輸出與高能量密度,在建置成本上因而取得優勢。最重要是低阻抗、低溫昇特性、到電池模組防延燒的安全設計,都是能確保系統安全性,最終獲得評審青睞。」
回應韓國過去多起燃燒事件,及日前國內儲能櫃體在高壓測試時發生起火意外,也因此台電在此次服務案特別重視系統安全性。
台泥綠能為全方位再生能源開發商,成立至今兩年,建置中及完成的光電電廠近59MW、風電的部分約22MW,全部商轉後預計每年提供1億3千萬度以上綠色能源。
此次除了結合能元電芯廠之技術能量,更積極與歐系電網服務大廠合作,未來儲能建置上看50MW。
台電攜手民間儲能系統打造虛擬電廠 特斯拉、能元電池在列
台電攜手民間企業打造亞洲首例的電力頻率調整儲能系統,此次跳脫既有蓋電廠買機組的思維,結合民間儲能系統協助電網頻率自動控制,有如蓋了座「虛擬電廠」,儲能電池供應商包含特斯拉 (Tesla)、能元科技、三星等國內外大廠。
台電今 (17) 日表示,今年首度對外開辦「儲能自動頻率控制 (AFC) 調頻備轉輔助服務」採購,藉由集結民間多元儲能資源與智慧,促進電網系統效率、調度彈性再進化,共吸引 30 家業者投標,甫於 7 月決標,最終由 5 家廠商得標共 15MW 容量,包括特斯拉、能元科技、三星及歐美大廠。
台電說明,既有電力系統調頻皆由各電廠發電機組輔助,並透過中央電力調度中心統一集中調度,在民間儲能系統加入輔助服務供應行列後,如同新增一座虛擬電廠。
這些分散設置各地的併網型儲能系統可智慧輔助電網,自行追隨電力系統 60 赫茲頻率變化,1 秒鐘內即可放出 15MW 電力,執行充放電工作,瞬間幫助頻率回穩,更可儲存 2 萬度電力。
台電舉例,英國曾以儲能系統協助電網頻率控制,在去年 8 月大停電時發揮神救援效果,避免更大範圍、更長時間的停電發生。
台電表示,此次儲能系統輔助服務為亞洲首例,預計最快今年底可上線,加入後將為全國電網提供即時可用電力,調頻效果比大型機組快上 3 至 5 倍,讓供電更穩定,還可提升運轉效率、減少空污排放。
水泥廠攻循環經濟 淘綠金
環保意識抬頭及政策支持下,循環經濟、綠能已成為最具發展潛能的下一個黃金產業,尤其本業市場擴充受限的水泥業者,積極投入環保及循環經濟、綠色能源等領域。其中動作相當積極的龍頭業者台泥集團,重點產業鎖定生活垃圾處置、事業廢棄物處理等循環經濟,以及鋰電池、風電、太陽能等綠能發電,並持續投資和平電力廠。
台泥強調,事業廢棄物處理等循環經濟的產能,台灣部分從2017年至2019年成長了兩成;大陸方面2017年處理產能6.2萬噸,2019年則有42.2萬噸,成長高達581%。
值得注意的是,為深化鋰電池事業發展,台泥成立全資子公司台泥循環能源科技,已與國際中橡子公司能元科技進行股份轉換。二者合體後,將全力將搶攻國際接單。
綠能事業也是台泥近二年積極投資的能源事業一環;包括彰濱工業區的第一期2MW太陽光電廠及第二期10.1MW,以及陸域型風力發電機組共21.6MW。
據規劃的收成時間表,第一期2MW太陽光電廠,從2018年底陸續已有成果,第二期在2019年6月底完工。另台泥在陸域風電電廠一期7.2MW,在2019年第三季完工,預估首年發電量1,907萬度,今年可以收成。
遠東集團方面,擁有股權60%的嘉惠天然氣電廠,是旗下亞泥主要的綠色能源投資;嘉惠電力目前已占亞泥營收的8%。
看好綠色能源在國內的發展前景,亞泥加碼嘉惠電廠投資,完工營運後的發電量可增倍;嘉惠現正規劃二期擴廠50萬千瓦的新機組,完成後總發電量可達117萬千瓦。嘉惠電力新產能投入,將成為亞泥另一成長動能。
太陽能發電則是環泥推動的綠色能源營項;環泥高雄新廠房已裝設太陽能發電設備,透過與第三方合作的方式,進行太陽能售電。
信大水泥則以邁向循環經濟的產業作為長期規畫方向之一;信大利用水泥產業高溫窯燒的特性,可處理重金屬等廢棄物。協助事業廢棄物的去化,減少掩埋與排放等對環境的衝擊。並可促進事業廢棄物再利用,減少資源的消耗與二次處理的社會成本。隨著各地政府對循環經濟的重視,信大再利用處理營收占比可望年年提升。
〈台泥集團法說〉下游稼動率仍低+全年車市衰幅逾二成 國際中橡今年營運有壓
台泥 (1101-TW) 旗下國際中橡 (2104-TW) 今 (18) 同步召開法說,董事長辜公怡直言,疫情導致下游輪胎、汽車業稼動率仍低,衝擊出貨,加上全年車市衰退恐超過市場預期的二成,將影響營運表現。
國際中橡總經理黃柏松則補充,新冠病毒造成全球供應鏈斷鏈、各地輪胎廠及車廠配合政府封城政策暫時停工,以四月來看,印度及東南亞業者 100% 完全停工、中國及歐洲也有 80% 廠商停工,美國約 60% 停工,衝擊供應鏈需求。
不過,黃柏松依舊看好印度市場,目前是全球第五大汽車市場,隨著在 2025 年將成為全球最年輕的國家,2026 年前將成為世界第三大的汽車市場,將帶動碳黑產品需求成長。
生技事業方面,國際中橡因被授權人 Genzyme 提出歐洲權利金疑義,今年起將不再認列歐洲區權利金營收,黃柏松表示,目前歐洲及美國權利金爭議皆進入仲裁階段,也委託律師積極透過仲裁程序保障及爭取公司權益。
國際中橡與台泥一同轉投資的電池廠能元科技,台泥董事長張安平透露,能元過往是做吸塵器等家電產品,現在也打進呼吸器供應鏈,未來將跨入儲能應用。
不過,張安平也透露,能元本來規劃在台灣外的第三地擴產,但現在因為疫情而暫緩。
電池產業產值衝3兆
儘管全球股市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電池產業應用與趨勢依然正向看待,除了手機、筆電、無線藍牙耳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之外,近來電動汽機車、電動自行車與大型儲能設備均高度仰賴電池需求,對於整體電池材料、電池芯與電池模組等產業鏈而言是一大商機,相關廠商也是投資布局之焦點,備受高度期待。二○一九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為鋰電池發明者之一的約翰.古迪納夫(John Goodenough),在獲獎致詞上表示:「鋰電池已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從手機到筆電和電動車,鋰電池無處不在。」由於鋰電池具備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長、無記憶效應等優點,故已廣泛應用在手機、筆電、平板等消費性電子產品。近年來在節能減碳的趨勢下,許多國家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與電動車,因而帶動全球電動車市場蓬勃發展,鋰電池價格也因規模化生產而逐步下降,使得鋰電池在價格、技術、應用特性上可以與其他電池技術競爭。鋰電池現在已經不僅應用於消費性電子產品與電動車,在儲能系統與電動工具也有一定採用比例。據市場調機構Adroit Market Research預測,到二○二五年全球鋰電池市場規模估計將超過一千億美元。儲能商機潛力無窮
鋰離子電池受惠性價比不斷提升,由過往3C範圍延伸至非IT應用,模組電芯數量由十顆圓柱以下跳升至電動腳踏車的近五○顆,提高電池管理複雜度亦提升相關業者供應鏈價值;在新領域應用方面,例如:雲端資料中心備用電源,未來由鋰電分散式逐步取代傳統集中式鉛酸電池的可能性亦將逐步實現。根據TrendForce綠能研究(EnergyTrend)統計,鉛酸電池仍舊是目前資料中心備用電池的大宗,但鋰電池具備使用壽命長、充放電速度快及體積小等優勢,未來有望逐步取代鉛酸電池。二○一九年鋰電池在資料中心備用電池的占比達十二%,預估今年將成長至十六%。此外,隨著近年來鋰電池成本逐年下降,電池儲能系統將愈來愈炙手可熱,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將再次打造世界級超大電池儲能廠,其規模是二○一七年在南澳洲一二九MWh電池儲能廠的十倍以上,預計容量達一GWh以上的電池廠會在今年底完工。
國內工業電腦廠廣錠去年底宣布攜手美儲能系統開發廠普威及日本村田製作所,三方共同搶攻能源儲存系統(Energy Storage System)。從儲能方案設計開發、電池芯、電池模組供應,到設備組裝及監控軟體一條龍合作,三方將利用彼此的優勢以能在儲能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結合台灣製造優勢、日本電芯技術與美國龐大市場。其中,廣錠將負責普威儲能系統設備OEM業務,今年首季進入量產,逐季貢獻業績。
掌握電池四大關鍵材料
不論是動力電池或非動力電池,基本上,鋰電池具備四大關鍵材料—正極、負極、電解液與隔離膜。其中,正極材料不僅作為電極材料參與電池中的電化學反應,並且是電池中鋰離子的主要來源,其活性與鋰離子分布等指標是影響鋰電池性能表現的最大關鍵。因此,在正極材料的選用必須考量能量密度、功率密度、適用電壓、與電解液之間的安定性、可逆的電化學反應等條件。
目前生產正極材料的廠商,日本主要是日亞化、日本電工、住友金屬礦山、戶田工業等,其中,日亞化與住友金屬礦山主要客戶即是Tesla電池供應商Panasonic。台灣則是有康普、美琪瑪、立凱KY、長園科、台塑鋰鐵材料科技、中橡轉投資能元科技、尚化等。
中國廠商則因享有地利之便,也有不少業者投入生產正極材料,像是寧波杉杉股份、當升科技、廈門鎢業、天津巴莫、湖南瑞翔、寧波金和、湖南升華、湖南長遠鋰科、貴州安達等;最具代表性的廠商就是杉杉股份旗下的湖南杉杉能源公司,目前杉杉股份主要客戶為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CATL)、比亞迪、力神、LG等中國與韓國一線電池大廠。
電池第二大關鍵材料就是隔離膜,占電池成本比重僅次於正極材料。隔離膜位於鋰離子電池的正、負極之間,主要在於防止正負極接觸造成電流短路,確保鋰電池的性能及安全性。在全球隔離膜市場,日本廠商占主導地位,其中,旭化成為龍頭、東麗株式會社緊追在後,其他還包括宇部興產與住友化學。
電解液則是作為帶動鋰離子流動的載體,對電池的容量、工作溫度範圍、循環效率和安全性能等至關重要,目前六氟磷酸鋰以其獨特的性能優勢成為當前最廣泛的電解質。生產電解液的廠商主要包括日本的三菱化學、三井化學和宇部興產;韓國的LG化學和旭成化學;中國廠商則有天賜材料、新宙邦、國泰華榮、天津金牛、東莞杉杉等。
順達具備高殖利率優勢
至於處於中游的電池芯產業,由於每家廠商都有自己的配方,光一條生產線就需要投資十幾億元,而且品牌廠認證期都在一年以上;再加上容易起火出事、技術難度高、資金壓力大、回收時間長、產品風險高,是一個進入門檻很高的產業。目前電池芯主要的供應來源依然是日、韓廠商,包括日本Sony、Panasonic、Maxell,以及韓國三星SDI、LG化學等。國內的國際中橡旗下轉投資的能元科技是國內規模最大的電池芯廠商,客戶涵蓋家電、工具機等,最大客戶為英國家電商Dyson。
下游電池模組部分,國內廠商如新普、順達、加百裕、新盛力、西勝等,過去主攻消費性電子,但近年來因市場競爭激烈,各家廠商逐步往毛利率較高的產品線發展,例如:伺服器與資料中心備援電池(BBU)、電動自行車等。隨著5G時代來臨,帶動各項新應用,伺服器及資料庫中心高頻高速傳輸及運算需求強勁,二四小時運轉帶動(離峰充電、用電高峰放電)儲能型BBU需求高度成長。全球NB電池模組龍頭新普已通過亞馬遜、谷歌、阿里巴巴資料中心的電池備用模組認證,由於BBU是資料中心關鍵零組件,此產品出貨有助維持新普整體毛利率。
順達近年來努力朝非IT產品發展,包括:動能電池的電動摩托車/電動自行車,伺服器不斷電系統、BBU(備援電池)、居家儲能系統等除能方案系統;促使去年毛利率與營益率雙升,稅後淨利達八.二七億元,年增二九%,EPS五.六一元。公司更配發五元現金股息,若以三月十八日收盤價六○.九元估算,殖利率達八%,具有下檔保護支撐。展望今年營運,雖然受疫情影響,導致營收與獲利恐難超越去年,但目前公司現有保留盈餘約二四億元,扣除今年股息支出後約剩十四億元,另有資本公積約二○億元,加上未來桃園土地資產活化,這三筆資金來源挹注下,公司期待未來十年每年發放的股利不會低於五元,對於股東來說,具備高殖利率優勢。
「百年辜家」叔姪傳承生變 姑丈扛起重任當引路人
年僅37歲的辜公怡是台泥辜家第四代長孫,從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學院畢業後先進入外資金融圈,在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部門擔任副總裁職務,2016年在台泥前董事長、叔叔辜成允的安排下,才開始進入台泥集團磨練。
不料,辜成允在2017年驟逝,讓原本的接班規劃亂了套,連早已半退休的辜家女婿張安平都臨危受命,在第一時間出面接掌台泥,設法穩定軍心,同時也當起百年辜家的世代傳承引路人。
不同於辜成允在集團內磨練了將近20年才接班,辜公怡進入台泥集團不到1年就陸續接下台泥國際總經理、中橡與信昌化董事長等要職,面對眼前年歲比自己還大的老企業,他內心的不安可想而知。
台泥內部主管觀察到,張安平私下對辜公怡相當保護。張安平2018年曾將中橡旗下子公司能元科技董事長交棒給辜公怡,卻在隔年1月又接回手中,之後短短4個月不到,就宣布原訂的二階段擴廠計畫暫緩。
「當時能元科技浮現技術還不到位的問題,張董就說,擴廠的投資金額高達百億,下這個決定對Jason(辜公怡)來說太沉重,所以決定接回來自己扛。對Jason來說,張董不只是姑丈,更像是導師。」知情人士透露。
做為台灣第一家上市公司,台泥的股權相當分散,全體董監事持股占比不過15%左右,這也意味只要經營績效不佳,市場隨時可能出現新的挑戰者,接班人能否服眾也就顯得格外重要。
事實上,1994年市場就盛傳,也是原始股東的高雄陳家、國產林家、新光吳家等集團一度有意聯手爭奪董監席次入主台泥,當時還是辜振甫親自出面斡旋才解除危機。
也因此,被外界視為台泥準接班人的辜公怡,需要透過各種戰績服眾,而他能否帶領中橡、信昌化突圍,立下戰功,恐攸關未來台泥接班布局。
辜家第4代!辜公怡閃辭台泥副董 牽動集團接班布局
台泥昨(9)日公告,副董事長辜公怡因公務繁忙請辭。由於辜公怡是台泥辜家第四代,身份特殊,昨天請辭是否會牽動台泥家族後續接班,引發外界好奇。
由於辜公怡目前還身兼中橡與信昌化董事長,工作繁重,卸下台泥副董後,將可專心衝刺橡膠及化工事業。
辜公怡是台泥創辦人辜振甫的長孫、也是前董事長辜啟允的長子,一舉一動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辜公怡從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學院畢業後,原本在摩根士丹利擔任投資銀行部門副總裁,2016年進入台泥集團,本想慢慢歷練。但辜家第三代辜成允兩年多前意外驟逝,打亂集團接班布局。
辜成允離世後,由妹婿張安平臨危受命接任董事長,成功穩住軍心。惟辜公怡近二、三年陸續接下集團領導要職,2018年6月接任台泥副董事長,另外也擔任中橡和信昌化董事長,可以看得出張安平對辜公怡的苦心栽培,他也被外界看好是接班的辜家第四代。
昨天辜公怡的請辭會不會影響後續接班,值得觀察。不過辜公怡請辭集團職務不是第一次,2018年張安平將旗下子公司能元科技董事長交棒辜公怡,但2019年2月又接回來,當時張安平解釋,能源發展走到關鍵階段,需要龐大資金支援,因此決定拿回來扛責任。
目前中橡與信昌化兩家公司營運皆面臨挑戰。中橡主業碳黑受到大陸車市衰退影響,去年前三季稅後純益新台幣15.37億元,年減41.6%,信昌化的酚、酮系列石化原料受到美中貿易戰影響,去年前三季稅後淨損8.58億元,是2016年以來最大虧損。
國際中橡今年受中、印車市走疲衝擊 看好明年印度先回溫機率大
台泥集團旗下國際中橡 (2104-TW) 今 (18)
日舉行法說,總經理黃柏松表示,今年中國、印度碳黑事業受車市疲弱衝擊,獲利表現不佳,明年中國車市仍得觀望美中貿易戰發展,而印度市場可望優先回溫,他並認為,目前印度市場營運屬於短空長多。
國際中橡今年前 3 季稅後純益 15.37 億元,年減 41.6%,每股純益 1.58
元。黃柏松表示,今年前 3 季獲利大幅衰退,主要受到中國與印度車市需求疲弱影響,汽車銷量減少讓碳黑價格下跌,且第 2
季也認列旗下電池事業能元科技鋰電池庫存損失達 1 億元。
中國碳黑市場方面,黃柏松指出,中國經濟與車市成長力道放緩,今年前 3 季乘用車銷量年減 12%,且連續
13 個月負成長,加上碳黑同業擴產,導致產能過剩情況惡化,獲利因此大幅衰退,目前中國碳黑產能共 780 萬噸,啟動中的產能共 500 多萬噸,真正銷售量約
400 多萬噸,供過於求壓力大,估 2023 年產能過剩程度將再加上 110 萬噸。
從產能利用率來看,黃柏松表示,去年中國碳黑市場產能利用率約 61.5%,今年上半年下降至
57.4%,且下半年維持下滑走勢,產業情況持續嚴峻,未來需求仍得觀望未來美中貿易戰發展。
印度碳黑市場方面,黃柏松指出,印度今年車市同樣疲弱,印度車廠第 2 季至第 3 季產能更年減 16%,9
月乘用車銷售量也較去年同期衰退 24%,加上印度啟動污染防治措施,對排放標準趨嚴,造成車市需求觀望。
不過,黃柏松表示,由於印度政府加大發展汽車工業的力道,在汽車工業市場排名已由 2004 年的 12
名,成長至去年的第 4 名,且印度政府將祭出企業減稅政策,有利後市發展,看好印度市場明年回溫機率大於中國,且將是短空長多。
電池事業能元科技方面,能元科技董事長張安平表示,能元科技電池新品研發延遲一年,直到今年才到位,目前還有 2
個電池在設計中,目前還沒有資本支出規劃。生技事業方面,孤兒藥權利金爭議,目前正進入仲裁階段,仲裁時間約需 1 年左右。
辭中橡、信昌化職務 張安平接能元科技董座
台泥董事長張安平親自督軍集團新業務,昨(29)日公告接下能元科技董事長,同時間辭去中橡、信昌化副董事長職務。
外界推測,由於中橡、信昌化業務已上軌道,目前兩家公司董事長都是已故台泥前董座辜啟允的長子辜公怡擔任,張安平辭去兩家公司副董,可能藉機放手,交棒給辜公怡負責經營。
相較之下,中橡轉投資的能元科技,主要業務為電池芯,剛好搭上電動車熱潮帶動鋰電池需求大增,正在快速擴張階段,張安平從辜公怡手中接下能元科技董座,可能希望集中心力,親自督軍新業務的發展。
中橡昨天公告法人董事改派代表人,張安平卸任中橡副董;同時間中橡也代子公司能元科技公告,董事會重新選任董事長,由張安平擔任。台泥集團旗下信昌化也公告,法人董事改派代表人,張安平辭去信昌化副董事長。
去年底在台泥集團聯合法說會上,張安平就預告,能元科技營運漸入佳境,去年下半年成功轉虧為盈,今年獲利穩定增長,可望為中橡帶進獲利挹注。能元科技去年底通過減增資計畫,先減資8.5億元彌補先前虧損、再增資35億元擴充產能
,以支應客戶未來需求。
中橡擬參與能元科技普通股增資案,認購數量及金額不超過2.2億股、22億元
(2104)中橡-公告本公司董事會決議參與能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普通股增資案
1.標的物之名稱及性質(屬特別股者,並應標明特別股約定發行條件,如股息率等):能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能元」)普通股
2.事實發生日:107/11/13~107/11/13
3.交易數量、每單位價格及交易總金額:
認購數量:以不超過220,000仟股為限
每單位價格:每股新台幣10元
認購總金額:不超過新台幣(以下同)22億元
4.交易相對人及其與公司之關係(交易相對人如屬自然人,且非公司之關係人者,得免揭露其姓名):係參與直接持股49.65%之轉投資公司現金增資
5.交易相對人為關係人者,並應公告選定關係人為交易對象之原因及前次移轉之所有人、前次移轉之所有人與公司及交易相對人間相互之關係、前次移轉日期及移轉金額:不適用
6.交易標的最近五年內所有權人曾為公司之關係人者,尚應公告關係人之取得及處分日期、價格及交易當時與公司之關係:不適用
7.本次係處分債權之相關事項(含處分之債權附隨擔保品種類、處分債權如有屬對關係人債權者尚需公告關係人名稱及本次處分該關係人之債權帳面金額:不適用
8.處分利益(或損失)(取得有價證券者不適用)(原遞延者應列表說明認列情形):不適用
9.交付或付款條件(含付款期間及金額)、契約限制條款及其他重要約定事項:
交付或付款條件:依能元現金增資時程計劃進行投資
契約限制條款:無
其他重要約定事項:無
10.本次交易之決定方式、價格決定之參考依據及決策單位:
交易之決定方式及價格決定之參考依據:董事會及依面額認購
決策單位:董事會
11.迄目前為止,累積持有本交易證券(含本次交易)之數量、金額、持股比例及權利受限情形(如質押情形):
累積持有本交易證券(含本次交易)之數量:369,587仟股。
累積投資金額(原始投資金額):5,557,253仟元。
持股比例:57.81%。
權利受限情形:無。
12.迄目前為止,依「公開發行公司取得或處分資產處理準則」第三條所列之有價證券投資(含本次交易)占公司最近期財務報表中總資產及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權益之比例暨最近期財務報表中營運資金數額(註二):
佔最近期財務報表中總資產比率:116.96%
佔母公司業主之權益比率:107.80%
最近期財務報表營運資金數額:5,744,271仟元
13.經紀人及經紀費用:無
14.取得或處分之具體目的或用途:長期股權投資
15.本次交易表示異議董事之意見:無
16.本次交易為關係人交易:是
17.董事會通過日期:107年11月13日
18.監察人承認或審計委員會同意日期:107年11月13日
19.本次交易會計師出具非合理性意見:不適用
20.其他敘明事項:無
國際中橡:子公司能元科技擬現增3.5億股,認股基準日108/1/08
公開資訊觀測站重大訊息公告
(2104)國際中橡-代重要子公司能元科技(股)公司公告董事會決議通過訂定現金增資之認股基準日
1.董事會決議或公司決定日期:107/12/13
2.發行股數:350,000,000股
3.每股面額:新台幣10元
4.發行總金額:新台幣3,500,000,000元
5.發行價格:新台幣10元
6.員工認股股數:保留發行新股總額10%,計35,000,000股由員工承購。
7.原股東認購比率:本次現金增資發行新股總額90%,計315,000,000股按認股基準日股東名簿記載之股東及其持股比例計算,每仟股可認購1456.23862171股。
8.公開銷售方式及股數:不適用。
9.畸零股及逾期未認購股份之處理方式:董事會授權董事長洽特定人認購之。
10.本次發行新股之權利義務:與原發行股份權利義務相同。
11.本次增資資金用途:擴充廠房、生產線設備、充實營運資金及改善財務結構。
12.現金增資認股基準日:108/01/08
13.最後過戶日:108/01/03
14.停止過戶起始日期:108/01/04
15.停止過戶截止日期:108/01/08
16.股款繳納期間:
一、原股東及員工股款繳納期間:108/01/16-108/01/23
二、特定人認股繳納期間:108/01/24-108/01/28
17.與代收及專戶存儲價款行庫訂約日期:107/12/13
18.委託代收存款機構:華南銀行
19.委託存儲款項機構:不適用
20.其他應敘明事項:無
UBER空中飛車2020年起飛 台廠能元科技打進供應鏈
全球共享經濟龍頭UBER近期積極發展空中飛車計畫(UBER
Elevate),與合作夥伴打造空中載具UberAir,期望可以推出垂直起降、低噪音、價格又便宜的空中飛行車,以解決人口擁擠而造成的交通問題。UBER空中車內將使用鋰電池供電,將攜手台灣廠商中橡(2104)旗下轉投資能元科技合作開發電池,成為UBER供應鏈的一環。
能元科技總經理薛人禎表示,電動車的市場成長快速且不斷增長,目前能元科技與不同領域的世界一流廠商合作,包括電動車、家電、空中載具等領域。能元科技成立於1998年,主要開發產品為能量、電力以及高能三種電池,也是為台灣唯一生產電動車鋰電池芯的業者。
薛人禎指出,目前已經與加拿大團隊合作,積極開發UBER空中載具專用的電池。且為擴大營運,接下來將啟動幾輪增資計畫。UBER預計在2020年推出示範飛行,
2023年商轉,將在美國洛杉磯、達拉斯兩個城市先行測試。
辜家第四代加速接班 辜公怡掌中橡
辜家第四代辜公怡繼信昌化後,昨(26)日再接任中橡董事長,在台泥集團三家上市公司中接下二家董座,在台泥則擔任副董事長,他表示,過去花比較多時間在台泥,未來會投注多數心力在中橡、信昌化及能元科技發展上。
台泥、中橡及信昌化是台泥集團核心公司,業界人士說,辜公怡對水泥事業已有一定程度熟悉,如今再到橡膠、化工事業歷練,集團資歷更完整;另外,能元科技是台泥跨足新能源領域的重點公司,辜公怡會如何操盤,格外受關注。
辜公怡昨日首度以集團兩大企業董座身份對外表示,未來將「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好」,過去他比較專注台泥事務,未來半年,會投注多數心力在中橡、信昌化及能元科技,為台泥董座張安平分憂解勞。
中橡昨日股東會改選董事,稍後董事會推舉新任董事辜公怡出任董座,前董座張安平則任副董事長。
中橡此次改選與上屆差異不大,包括台泥代表人張安平、辜公怡,富品投資法人代表辜公愷,中信投資法人代表溫堅,獨立董事當選人為池慶康、陳耀生、丁原偉。其中,新加入的獨董丁原偉是雲品酒店總經理。
業界認為,辜公怡連接集團兩個董座,顯示台泥積極推舉年輕一代經營者上位,有意透過實戰經驗,讓新經營者提升並累積經營擘劃能力,以永續集團經營。
辜公怡表示,對集團交付給他的任務,會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到好。
另外,他也認為,集團正要走向國際化,包括他在內的每一位高階主管,都要在張安平領導下,各司其職、同心協力。
中橡碳煙事業啟動海外擴產 電池事業轉盈明年展望俏
碳黑大廠中橡 (2104-TW)
碳煙事業受惠中國與美國市場供需趨穩,營運表現可望轉佳,且近來規劃在印度與歐美市場啟動擴產計畫,協助碳黑事業轉型,電池事業則是今年首季成功轉盈,營運可望逐季增溫,明年展望樂觀。
中橡目前實收資本額 62.86 億元,去年全年合併營收 201.13 億元,年增 26.59%,稅後純益
22.73 億元,年增 54.44%,每股稅後純益 3.69 元,目前本益比僅 10.98 倍。
中橡也通過每股將配發現金股利 1.8 元、股票股利 1 元,股利合計 2.8 元,創近 3 年新高,且從
2008 年至今年,除 2015 年盈餘分配率為 69.3% 外,每年盈餘分配率均維持 75% 以上水準。
觀察中橡籌碼面,中橡是相對不受三大法人青睞的塑化類股,三大法人買盤進駐資金規模不高,外資買賣超張數大多維持百張規模,投信與自營商則以百張以內張數居多,主力籌碼集中度維持超過
60%,其中又以大戶為主。
從基本面來看,中橡目前三大業務包括碳煙、電池與生技事業,中橡中國碳煙事業受惠中國政府厲行環保標準規範,中國碳煙廠由高峰期的 2000
家一口氣縮減至 200 家,市場供需情況改善,並可望持續轉佳。
印度碳煙事業部分,印度廠去年成功轉盈,相中印度碳黑市場未來十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7% 至
8%,中橡將分兩階段擴充產能,初期產能規劃為 15 萬噸,第 2 期擴充至 45
萬噸,並準備設立特用碳煙研發,預期在印度團隊具有一定基礎下,有信心藉由在印度的投資,協助碳黑事業轉型。
至於中橡美國碳煙事業表現持穩,由於部分輪胎企業宣布擴產或新建計畫,使市場供需趨於穩定,目前也規劃在歐美等地,籌建年產能 15
萬噸的新廠。
電池事業部分,中橡旗下負責鋰電池事業的能元科技,在需求熱絡訂單增溫下,今年首季成功轉盈,能元科技去年電池月產能 250
萬顆,原有產能已滿載,將增設第 2 條產線,營運可望逐季增溫,預計最快今年底月產能可達 1000
萬顆,且正規劃設置二廠,明年營運展望樂觀。
生技事業方面,中橡龐貝症孤兒藥權利金已於 2006 年第 4 季開始認列,孤兒藥歐洲專利到期時間為
2021 年,而美國專利保護則為 2023 年到期,不過,專利到期不代表沒有權利金收入,雖說新藥開發進行十幾年,進度順利並沒有特殊阻礙,但對於 2023
年是否能順利完成開發,中橡目前還未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中橡Q2碳煙利差有撐;能元獲利貢獻看季增
中橡(2104)第二季碳煙利差雖大致持平前季水準,但因中橡印度廠3月底已經完成環保檢驗順利復產,第二季碳煙事業營運有望較前季更佳;鋰電池能元科技,5月月產能已經來到5百萬顆,較前季產能3~400萬顆又再增加,在家電客戶需求續好帶動下,能元第二季獲利貢獻亦估較前季增加;生技事業則在美元走升與減稅帶動下,獲利貢獻估再優於去年。全年來看,法人評估今年中橡在三大事業碳煙、鋰電池、生技展望均佳帶動下,今年獲利表現將較去年(稅後淨利22.73億元)再向上。
中橡主要產品為碳煙、蒸汽,是全球碳煙市佔率第四大及台灣唯一碳煙製造的公司,年產能約79萬噸,占國內碳煙市場約六成。碳煙下游應用產業包括有輪胎製造業、橡膠鞋業、工業用品業等等。而以目前中橡營收比重來看,碳煙約佔67%、生物製劑(來自子公司Synpac認列龐貝氏症的孤兒藥專利權利金)佔約24%、電池相關產品則佔9%;而在各事業獲利貢獻上,中橡獲利主要以孤兒藥權利金為主,貢獻約8成的獲利。
以今年首季營運來看,碳煙價格在供需狀況平穩下,已較去年年底略為回檔,季底3月報價約在每噸8,034人民幣左右,但仍大幅優於去年同期報價近5成,單季營收來到54.16億元、年增11.43%。第一季的利差上去年年底雖碳煙價格走升,但因受到煤焦油同步走升干擾,利差縮水,目前由於煤焦油走跌速度較快,中橡碳煙利差第一季較第四季再擴大,且受到減稅效益帶動,所得稅費用減少,單季稅後淨利來到7.94億元、獲利大幅年增6成,EPS
1.29元。
展望第二季狀況,法人指出目前來看中國碳煙利差表現仍持穩前季水準,而中橡印度廠3月底已經完成環保檢驗復產,第二季碳煙事業營運有望較前季更佳;而在鋰電池事業能元科技方面,5月月產能已經來到5百萬顆,較前季產能3~400萬顆又再增加,在家電客戶需求續好帶動下,能元第二季除可延續前季獲利外,單季獲利貢獻可再較前季增加,年底亦有再擴產計畫,預估年底月產能可達1千萬顆。
至於在生技方面,中橡孤兒藥受惠於美元回升,第二季營收貢獻估可優於前季,且在減稅優惠帶動下,今年獲利貢獻應可再優於去年,持續提供中橡穩健的獲利基石;全年來看,法人評估今年中橡在三大事業碳煙、鋰電池、生技展望均佳帶動下,今年獲利表現將較去年(稅後淨利22.73億元)再向上,法人看好今年中橡獲利有望挑戰30億元,惟中橡為擴充印度廠產能規劃增資約1.8億股,加上今年在配股1元盈餘轉增資膨脹下,股本將來到約87億元,EPS約3.4~3.5元。
〈中橡法說〉鋰電池事業能元科技Q2起逐季增溫 年底前月產能
碳黑大廠中橡 (2104-TW) 今 (15)
日召開法說,中橡總經理黃柏松表示,在擴產效益顯與訂單量增帶動下,能元科技目前電池月產能 450 萬顆,預計最快年底可達 1000
萬顆,該事業今年首季轉盈,營運可望逐季增溫,但目前暫不考慮上市。
中橡目前三大業務包括碳煙、生技與電池事業,旗下負責鋰電池事業的能元科技,在需求熱絡訂單增溫下,今年首季成功轉盈,黃柏松表示,能元科技去年電池月產能
250 萬顆,目前已達 450 萬顆,5 月可達到 500 萬顆,預計最快今年底月產能可達 1000 萬顆。
在電動車需求持續熱絡下,法人關心能元科技上市計劃,對此,張安平認為,該事業雖從第 2
季逐季增溫,但目前談上市還太早,現在面對的競爭對手不是大廠、就是中國國家隊,加上鋰電池事業仍處於需投入心力研發階段,前景尚不明朗,上市只是看本夢比,甚至可能對投資人帶來傷害,因此目前暫不考慮上市。
此外,中橡先前也宣布將在印度設年產能 45
萬噸的碳黑大廠,黃柏松表示,相中印度碳黑市場未來十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7% 至 8%,因此選擇在當地設廠,該廠投入 2 億美元資金,將分三期開出,初期年產能 15
萬噸,預期在印度團隊具有一定基礎下,有信心藉由在印度的投資,協助碳黑事業轉型。
能元獲歐大單 有望轉盈
能元科技主要開發能量、電力以及高能三類電池,為國內唯一生產電動車主要核心鋰電池芯的業者,也是生產三元鋰電池唯一較具量產規模的業者,但受限產業尚未成熟,至去年持續處在虧損階段。
能元科技今年出現轉機,主要客戶Dyson和Philips(飛利浦)訂單大增,促使其產線的產能利用率已從40%大增至90%,年產量增至2,000萬顆;再者,能元科技切入電動車有成,目前已是中華車電動機車供應商,且積極打入其他廠牌供應鏈。
據了解,為搭上未來電動車趨勢,能元科技已計畫擴充產能,今年電池年產能將倍增至5,000萬顆,產能跟上客戶需求後,在全球電動車的鋰電池供應鏈將搶占一席之地,也將進入獲利階段。
經濟部工業局今年年起針對電動機車的補助將限於國產電池芯,能元科技將有望受惠。
能元鋰電池電芯 營收探高峰
能元2008年營收40多億元,為史上高點,之後隨著市場反轉向下,盛況不再;經多年努力,去年營收升至14億,但虧損仍超過2億,今年虧損可控制在1億以內。協理蕭尹彰表示,今、明年營收可望連續2年成長,幅度達三成,明年營收有機會攀升至20億元高峰,再現轉盈契機。
能元為台泥集團孫字輩公司,最大股東為上市公司中橡(2014),目前股本25億,明年屆滿20年,產品外銷比例九成。產品主要用於家電及醫療,少量用於電動機車,以國際、SONY、三星、LG等國際大廠為主要對手。去年並與工研院南分院合作設立1MW儲能示範系統,體積大約為5個貨櫃,併網可發電1,000度,預定試運轉兩年後移至沙崙綠能科學城,為跨入儲能應用的試金石。
能元不以電動車為主力市場,也未進入中國市場,但仍高度關注產業變化。蕭尹彰表示,中國採保護政策,唯國產電芯才能取得補助;外資(含港澳台)企業則要具備通過中國國家GB認證、在當地設立研發中心,以及中方持股逾51%等條件,門檻過高。
轉投資能元 拿到歐洲肥單
能元科技成立1998年,主要開發能量、電力以及高能三種電池,為國內唯一生產電動車主要核心鋰電池芯的業者,也是生產三元鋰電池唯一較具量產規模的業者,但受限產業尚未成熟,至去年為止持續處在虧損階段。
不過,能元科技今年出現了轉機,主要客戶Dyson(戴森)和Philips(飛利浦)訂單大增,促使其產線的產能利用率已從40%大增至90%,年產量也增至2,000萬顆。
再者,能元科技切入電動車有成,目前已是中華車電動機車供應商,且積極打入其他廠牌供應鏈。
據了解,為搭上未來電動車趨勢,能元科技已計畫擴充產能,明年電池年產能將倍增至5,000萬顆。產能跟上客戶需求後,屆時在全球電動車的鋰電池供應鏈將搶占一席之地。經濟部工業局自明年起針對電動機車的補助將限於國產電池芯,由於能元科技是國內少數有能力生產三元電池芯能力的廠商,若針對電動車電池芯補助進一步明朗化,能元科技將可直接受惠。
能元鋰電池電芯 營收探高峰
轉投資能元科技搭鋰電池題材 中橡股價攀近9年新高
中橡為全球第五大碳煙廠,碳煙年產能約 79 萬噸,其在美國與中國分別擁有 3 座工廠,年產能各為 30 萬噸與 28 萬噸;至於在國內年產能則有 12 萬噸,在印度的年產能則有 8.5 萬噸。
中橡轉投資持股 55.9% 的能元科技為鋰電池製造商,近年來轉型製造電動手工具、電動腳踏車與電動機車電池等,而經濟部明年起的電動機車補助將限於國產電池芯,能元是國內少數有能力生產三元電池芯的廠商,可望從中受惠,中橡近期股價搭上能元的鋰電池題材勁揚,上周四成交爆量達 1.4 萬張,為前一日的 4 倍多,周五成交更爆大量、達 2.7 萬張。
回歸中橡本業,中橡日前指出,下半年受到中國大行環保政策影響,後市較難判斷,加上原料價格與報價間的利差可能縮減,預期下半年營運將相對上半年保守。
中橡第 2 季合併營收 49.78 億元;稅後純益 8.22 億元,季增 70.11%,年增 231.38%;每股純益 1.4 元,為 2014 年第 4 季以來新高。今年上半年稅後純益 13.05 億元,年增 137.27%,每股純益 2.22 元。0960-550-797 陳先生<-手機點我即可撥號
攻進特斯拉、戴森 台灣電池廠營收爆發
搶進動力電池,躍身熱門股
可是,這 10 年來,中國電池廠商崛起,吃掉全球約 3 成的鋰電池市場,成為全球最大的「電池王國」,台灣占比已不到 10%;當手機取代筆電,蘋果最夯的 iPhone,超過 6 成以上訂單,選擇下在中國電池廠,而非台灣。
但台灣電池廠沒有一蹶不振,反而走出另一條不一樣的路,今年業績大爆發,他們掌握的秘密武器,就是「動力電池」。
工研院產經中心資深分析師呂學隆指出,「動力電池」和智慧型手機用的電池,雖都是可充電的「鋰電池」,但內容物大不同。動力電池不像手機電池薄薄一片,而是裝在圓筒或方筒內,電力可比手機電池強上數百倍,主要用在如特斯拉(Tesla)的電動汽車,或戴森(Dyson)的電動吸塵器上。
根據台灣電池協會資料,2016 年動力電池占全球鋰電池出貨量比率高達 53%,首度超越手機等用的電池。呂學隆表示,電動車是其成長主因。
供應特斯拉電池的,是日廠松下(Panasonic),不少台灣電池材料廠,透過供應松下原料,繞道打進特斯拉。例如康普、美琪瑪,本來是低調的化學股,但前 8 個月營收累計年成長率分別達 19.5% 及 69%,今年股價各漲 194%、314%,美琪瑪還因股價漲太兇,遭櫃買中心列為警示股。
「動力電池材料,將占我們營收 5 成以上!」康普董事長柯基丞表示。康普和美琪瑪是國內前兩大氧化觸媒廠,他們用到的鈷、鎳等金屬材料,是動力電池要用的材料,也是他們營收、獲利成長的「金礦」。
靠回收技術,成本壓低一半
這兩家公司,從冷門股,成功打進松下,變成發燒股,有兩大理由:一是歷史夠久,二是賺回收財。
為什麼公司歷史久是康普、美琪瑪的優勢?工研院材料與化工所所長彭裕民指出,歷史悠久的電池材料公司,因長期掌握貴金屬行情變化,知道何時逢低布局。
尤其,今年鈷價大漲近 9 成,對手上握有低價原料的康普、美琪瑪,營運偏多。
其次,康普、美琪瑪都有將產品回收、再利用的能力。除康普可回收氧化觸媒外,據了解,美琪瑪能將產品裡 95% 的鈷提煉出來,重新利用,降低原料成本。
康普、美琪瑪不是特例,台灣電池材料公司,不少都有這份本事。例如,鋰電池用銅箔材料廠長春石化、金居,或是製造電池負極材料的中碳,都是成立幾十年的老牌公司,今年皆交出不錯的業績表現。不過康普、美琪瑪等公司,股價漲幅過大,須提防回檔下跌的風險。
攻電動工具機,下游廠大賺
電池材料繞道打進特斯拉,但下游廠商,則不易跨進該供應鏈。彭裕民表示,動力電池是電動車的「心臟」,非常關鍵。因此,國外車廠選電池芯,只選松下這類國際大廠,組裝全都自己來,不假手他人,其他組裝廠、電池芯廠難以吃到特斯拉商機。
但,誰說做動力電池,只能靠特斯拉?加百裕是一個不靠特斯拉,鹹魚翻生的案例。加百裕本來是僅次於新普、順達的「筆電電池模組三雄」之一,但因筆電消風,一度陷入虧損,近 3 年來的每股稅後盈餘(EPS)也只在 1 元打轉,跟 2007 年,1 股能賺 7 元相比,天差地遠。
不過,今年第一季起,加百裕因切進日本電動工具機市場,估計占營收比重達 3 成,筆電等 3C 產品則從 9 成降至 5 成。因此,加百裕今年上半年 EPS 就達 0.9 元,幾乎達到去年一整年的水準。
另外一家從特斯拉之外,找到機會的廠商,是電池芯廠能元科技。這間公司本來連年虧錢,但近來已接到戴森無線吸塵器電池訂單,一年出貨量約 400 萬顆,去年營運出現轉機,持有能元股權達 55.9% 的中橡,母以子貴,今年股價漲幅達 60%。
「在台灣,電池產業比較沒有練兵的機會,」集邦科技研究經理呂理舜指出。台灣沒有電動汽車大廠,電動機車才剛起步,這群電池廠只能靠自己找生機,卻意外的在動力電池殺出一條路,絕處逢生。加速電動機車產業化 電池國產化 能元挑大樑
為加速電動機車產業化,經濟部將推動電動機車電池標準化、國產化,並以換電模式經營。而由台泥轉投資的能元科技負責生產的國產化電池,目前已進入小批量產測試階段,Gogoro等廠商也表達合作意願,經濟部2週後將再赴行政院報告。
工業局金屬機電科科長童建強表示,電動機車發展採換電模式是國際趨勢,目前經濟部規劃以Gogoro電池為模板進行標準化,建立產業規格後,各家產商再依照標準設計電池,標準化電池有利於電動機車產業成形。
行政院長林全3日聽取經濟部電動機車產業推動報告後,要求經濟部把上位產業發展策略分析清楚,再談配套方案,整個計畫被退回重擬。經濟部工業局昨(5)日開記者會說明進度。
經濟部決定加速換電站推動時程、推動電池國產化並提高補助金額。童建強表示,全台現有320個換電站,目標今年換電站可達500個;現在超商以及國營事業的中油、郵局都在和廠商談合作建置換電站,也有可能合資成立公司。
童建強指出,目前電動車推動主要遭遇到3大問題:換電站不足、法規配合度不足、成本偏高。經濟部希望先統一電池規格,再協助廠商建置換電站;另外,為鼓勵廠商電池國產化,也計劃提高使用國產電池廠商的補助。
由於電池成本約占電動機車成本2至3成,童建強表示,目前電動機車成本偏高,不具吸引力,但是若車廠使用共通電池,形成規模經濟就可以降低成本。
法規配合不足也是電動機車發展一大阻礙,童建強稱,各部會正在研擬修改相關法規,像是交通部就有提出對燃油機車進行限制或是規劃電動機車專用停車格等方案,但是仍在研擬中。
今年電動機車銷售量預計可達3.6萬輛,童建強指出,希望在補助方案實施5年後,電動機車銷售量每年可以達到20萬輛,並且形成具有外銷競爭力的產業。
目前市面上電動機車廠採充電和換電兩種方式。換電是以Gogoro為主,佔比近8成;充電模式則以中華汽車為主,童建強表示,工業局會輔導使用充電模式的廠商發展換電式車款,並要求廠商保障既有車主權益。
能元科技 強攻電動車市場
能元科技是國內最大鋰電池電芯廠,並跨向封裝及應用端,是台泥集團布局綠能產業的重要投資,在可充電式鋰電池領域,為全球首家量產者。能元在鋰電池領域涉入很廣,鋰鐵、鋰鈷、鋰三元、鋰鎳及鋰錳等均投入研發,以鋰鈷為主力產品。
能元協理蕭尹彰表示,鋰鐵的安全性高,在儲能及電動車應用看好,但缺點是能量度低、體積大。以每克正極材料為例,僅及150mAh,鋰鎳則在190mAh以上。同樣以18650電池設計,鋰鐵的工作電壓及放電量各為3.2V、1.2Ah,而鋰鎳則為3.6V及3.4Ah,目前除了中國的電動車產業仍大量採用鋰鐵,各國均改用其他方案。
能元科技2004年打入美方軍方市場,主要供應鋰鈷電池,應用於通訊及醫療器材,並在加拿大設有研發中心,就近服務美國市場。蕭尹彰說,做為美國軍方的長期供應商,軍方市場穩定,但承平無戰事時期需求不大,加上5年前日韓業者也進入市場競爭,能元積極開拓電動機車、自行車及電動工具等全新市場。
電動車供應鏈 催油門
Tesla以最暢銷電動車款Model S,讓今年第1季財報轉虧為盈,成為電動車產業的新能源之星,公司更大動作規畫與日本Panasonic共同建置電動車電池產能,力將未來科技電動車,從科幻電影中拉出現實世界,市場推估今年Tesla電動車銷售台數將上看2萬輛,成為電動車新能源市場的強心針。
Tesla上周收盤價138美元創高外,周漲幅超過6%的強勁漲勢,帶動國內興櫃正極材料業者如長園科,上周漲幅亦達8.4%、尚化周漲幅達18.38%、能元則是供應德國車廠BMW電動車MINI E電池訂單,上周漲幅高達41.46%。
甫於7月通過上櫃申請案的F-立凱電,主要從事磷酸鋰鐵正極材料製造及銷售業務,並於2011年獲得加拿大魁北克水利公司、蒙特羅大學及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專利授權,成為全球少數取得專利的正極材料業者,此專利也成為銷往歐美市場的門票,為滿足電動車市場明年大爆發商機,立凱規畫於2014年7月4日前往加拿大設廠,建置年產能1,000噸之規模設備,上櫃表現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F-立凱電布局專利、產能外,更是國內電動巴士內建鋰鐵電池市佔率最高業者,電動巴士合作據點從台北、桃園、新竹、中壢等客運,皆是該公司生產電動車電池實際上路實例,公司近3年磷酸鋰鐵正極材料出貨量也逐年攀升,從2010年的540噸,2011年的911噸,到201 2年的1,157噸,隨今年在國內電動巴士試點增加,年出貨量將優於去年,虧損情形也逐年獲得改善。
能元科技公司簡介
能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民國八十七年三月十一日,係結合國內外具備鋰離子電池技術之開發、設廠、生產與行銷經驗的團隊,在怡和財顧的整合下由和信集團、怡和財顧、東元電機、勤益紡織、台灣紙業等國內知名企業共同設立,致力於鋰離子電池及電池組的開發與生產,旨在建立國內高性能、零污染並具經濟規模的可充電電池工業,以提昇我國可攜式電子產品﹝如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等﹞的國際競爭力。 有鑑於行動電話及筆記型電腦等產業在台灣電子工業具有相當重要地位,而鋰離子電池為這些可攜式電子產品的關鍵零組件,其市場發展潛力是有目共睹的。
能元科技於八十八年元月在台南科學園區動土興建廠房,八十九年四月完工5,700坪的廠房及兩條電池生產線。為建立完整的產品線及客戶優先理念,亦於八十九年四月成立台北汐止電池組廠,建立電池組裝配生產線及業務部門,以接近市場提供客戶優質的產品與整體一貫之服務。基於經營策略的考量,能元科技在八十九年初購併NEC集團所屬加拿大鋰離子電池廠。該廠目前月產能達一百八十萬顆圓形鋰離子電池其產品百分之七十供應台灣市場。
能元科技的產品於八十九年上半年陸續問世,為國內二次電池產業樹立重要里程碑。九十三年推出全世界第一顆用於電動手工具之高功率鋰電池,並成功打入市場。九十六年起投入汽車用電池研究,已於九十七年開始出貨,並於九十七年底展開二期廠新建工程,預計於九十八年底正式生產,屆時總產量將為現今產量的三倍。今後能元科技仍將積極進行新產品的研發並進行擴廠計劃,使能元科技的產品能夠在世界年需求量三億餘顆的鋰離子電池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
能元科技公司基本資料
統一編號 | 16441469 |
公司狀況 | 核准設立 |
公司名稱 | 能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出進口廠商英文名稱:E-ONE MOLI ENERGY CORP.) |
章程所訂外文公司名稱 | E-one Moli Energy Corp. |
資本總額(元) | 30,000,000,000 |
實收資本額(元) | 5,663,107,030 |
每股金額(元) | 10 |
已發行股份總數(股) | 566,310,703 |
代表人姓名 | 張安平 |
公司所在地 | 南部科學園區臺南市善化區大利二路10號 |
登記機關 | 科技部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 |
核准設立日期 | 087年03月24日 |
最後核准變更日期 | 110年04月06日 |
複數表決權特別股 | 無 |
對於特定事項具否決權特別股 | 無 |
特別股股東被選為董事、監察人之禁止或限制或當選一定名額之權利 無 | |
所營事業資料 | CC01090 電池製造業 F401010 國際貿易業 研究、開發、生產、銷售下列產品或其相關技術: (1)可充電式鋰離子電池及電池組 (2)兼營與前述產品相關之國際貿易業務 |
能元科技董監事持股
序號 | 職稱 | 姓名 | 所代表法人 | 持有股份數(股) |
---|---|---|---|---|
0001 | 能元科技董事長 | 張安平 | 台泥循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566,310,703 |
0002 | 能元科技董事 | 辜公怡 | 台泥循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566,310,703 |
0003 | 能元科技董事 | 李鐘培 | 台泥循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566,310,703 |
0004 | 能元科技監察人 | 葉國宏 | 台泥循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566,310,703 |
因為能元科技是未上市股票,所以都是透過私人間的交易,因此沒有向上市櫃股票一樣有個成交價。通常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參考的價格,想買的可以參考賣價,想賣的可以參考買價,如果有能元科技股價方面的問題,歡迎與版主交流討論喔
因為能元科技股票還未上市,所以只能透過私人間的轉讓,可以直接找想要交易的對象,進行交易,因為法規的關係,所以無法用委託方式進行,如果有能元科技想要交易的,歡迎直接與版主連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