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電的AMI智慧電表在全台已經安裝超過323.7萬具,這一數字早於預期達到了今年預定的300萬具目標。未來,台電計畫在2030年將這一數字提升至600萬具。然而,許多民眾對於這樣的智慧電表,仍然感到困惑:它們究竟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
隨著台灣的夏季一年比一年熱,每年創下的最高溫紀錄和用電量也在不斷刷新。今年夏天,民生電價也終於脫離了長期的凍漲狀態,從330度以下到1000度以上,各級距的電價調漲了3%到10%。在這樣的背景下,加速智慧電表的安裝,對於減輕民眾的電費負擔,顯得格外重要。
許多人對於夏季的電費感到無奈,尤其是那些收到夏季電費帳單時,不禁要問:「電費怎麼會這麼高?」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耗電怪獸」。冷氣、暖氣等「製冷」或「發熱」的家用電器,往往是耗電的主要來源。而隨著電器的使用年數增加,效能降低,耗電量也會不斷上升。
過去,有人謠言「24小時開著冷氣,比開開關關更省電」,但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正確。要達到這樣的節電效果,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如冷氣的噸數、日照程度、溫度設定等。因此,很多節電嘗試反而變成了「節電失敗」,讓民眾白白付出了驚人的電費。
智慧電表就在這樣的時候,成為了一個能創造雙贏的好工具。智慧電表並非只是與智慧家電相配合,即便是傳統的家用電器,只要搭配台電的App,也能依據用戶的用電習慣和全台大數據分析,提供精準的用電監控和省電建議。此外,每天都能看到前一日的電費,讓用戶能即時管控支出。
台電在推廣智慧電表的初期,主要針對高壓用戶和整體用電量高的區域。如今,目標已經達到了300萬具,台電每年安裝目標也從50萬具增至100萬具,並開始向低壓住宅用戶進發。然而,對於大多數民眾來說,「什麼時候輪到我」成了一個無解的問題。除非是購買新建社區大樓,否則很難主動申請智慧電表。這也反映了智慧電表在民眾心中的「大眾認知度」有待提升。
新聞發布日期:2024/10/24
轉貼新聞內容來自於台灣電力股價行情-IPO贏家未上市股票交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