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式邁入「碳有價」新時代!昨日(21日),碳交易所宣布,國內碳權交易平台已成功上架六個專案,累計碳權量達6,080噸,交易價格介於每噸2,500元至4,000元之間。展望未來三到四年,台灣預計將逐步實施總量管制碳交易制度(ETS),讓減碳工作發揮更大效能。環境部長室指出,為確保碳權品質與避免漂綠疑慮,國內碳交易制度設計上僅允許交易一次,並要求交易資訊完整公開。 自2015年溫室氣體抵換專案啟動以來,台灣已核發2,559萬噸碳權,扣除已註銷部分,約剩1,867萬噸碳權可進入市場交易。然而,由於企業可能惜售,實際進入交易市場的碳權數量仍有待觀察。 在昨日於高雄舉辦的「國內減量額度交易平台啟動典禮暨企業分享會」上,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強調,目前上架的六個減量專案涵蓋農業、石化業、鋼鐵業、客運業乃至於服務業,目的在於協助企業更有效率的媒合,並創造減碳誘因。首批上架的國內碳權專案包括漢程客運、中鋼、台北101大樓、奇美實業、漢寶農畜產企業等。 其中,奇美實業的天然氣替代重油抵換專案,交易量達5,000公噸,每公噸交易金額為2,500元,是上架交易量最大的專案。而中鋼的鋼胚熱進爐節能抵換專案則上架200公噸,每噸交易金額為4,000元。 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國內碳權的法定用途包括環評增量抵換以及抵減碳費。例如,廠商若要擴廠,新增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有十分之一需用國內碳權抵換;另一方面,抵減碳費則是長期來看的一個剛性需求。目前,由於碳費尚未開徵,以及半導體上、中、下游產業的擴廠規劃時間較長,業者也會觀望碳權交易情形,並評估是否自行進行減量,因此交易市場的成交額尚未見顯著成果。此外,許多企業因擁有擴廠需求,所取得的碳權多留作自用,惜售情況頗為普遍。
新聞發布日期:2024/10/22
轉貼新聞內容來自於奇美實業股價行情-IPO贏家未上市股票交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