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和機械有什麼消息呢???
想要知道和和機械最近的消息都整理在這裡了!!
未上市股票是還未透過證交所進行交易
都是透過私人間轉讓來交易的
而價格是雙方議定而成
因為大部分公司都是未公開發行公司
所以個股資訊相對不足
在投資未上市股票之前
一定要自己做足功課
不要聽信來路不明的消息
就貿然進場
甚至看到一些未經證實的文件
就相信其內容
很容易掉入投資陷阱
這裡是整理了個別公司的新聞資訊
擷取於網路新聞媒體
新聞媒體也不一定保證是真實的
一切都只能參考
整理起來是方便人快速了解
若有和和機械股票近況的消息
歡迎提供~
有問題也歡迎交流討論
和和機械股價的問題或想交易和和機械可以加LINE聯繫,互相交流討論
歡迎直接來電~0960-550-797 陳先生<—-手機點我即可撥號
目錄
和和機械股價?
想要查詢和和機械股價有幾種方式可以查詢:
•直接聯繫版主:可以直接加LINE好友或者直接來電直接詢問
• 透過交易網站:可以透過IPO贏家上市股票資訊網,在搜尋欄輸入和和機械的公司名稱,即可查看和和機械的股票行情、基本資料、股價走勢圖、財務報表、月營收等資訊(不一定有資料)。
• 自行估算:透過公司財報或者與公司高管或股東關係,收集公司的情況,從公司的每股淨值、每股盈餘、股東權益等資訊,利用淨值跟本益比去推估合理價位(通常市場行情往往折價的)。
和和機械股票可以賣嗎?
怎麼賣和和機械股票,和和機械是未上市股票 未上市股票是指還沒有在證券交易所或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的公司所發行的股票 未上市股票的交易會比上市股票的交易更多細節要注意 因此如果想要賣掉和和機械的股票 可以透過下面幾種方式
1.透過本站即可處理
如果有要交易可以透過下面的聯繫方式(LINE或電話)加入好友直接聯繫,提出你要賣出和和機械的需求。 站主就看到會就會與您聯繫,並討論股價及交易細節。
透過未上市股票網站:
網路上有許多未上市股票網站 那都是專門買賣未上市櫃股票的交易平台 如果有想要賣出和和機械股票 可以多多利用 IPO贏家未上市股票交流網。 查詢股價資訊,新聞以及基本資料 賣方可以透過打電話或用LINE加入客服聯繫方式,詢問是否有買家,並提供自己可以賣出的價格和股數。 如果雙方條件達成一致,就可以進行交易環節,指定約定時間和地點,進行股票交割 並由平台外務代為繳納證券交易稅和手續費,並進行後續過戶事宜。
自行處理:
如果有認識的親友想要買和和機械,就可以直接與他們協商價格和數量,並自行辦理過戶手續。 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可以省去中介的費用和時間,但缺點不容易找到合適的買方,並且承擔交易風險以及人情壓力。 不同的方法有各自的優缺點,賣方應該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方式。
和和機械股票可以買嗎?
想要投資和和機械股票,該如何購買呢?因為和和機械是未上市股票 未上市股票是指還沒有在證券交易所或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的公司所發行的股票和和機械股票的買進方式有以下幾種:
1.透過版主
直接透過加入LINE好友或者電話聯繫版主,將你要買進和和機械股票的需求,與版主直接溝通討論。 只要協議好張數價格後,就會安排後續過戶環節。
2.透過未上市股票網站交易:
未上市股票網站是指專門買賣未上市櫃股票的團體架設的網站, 可以在網路上查詢IPO贏家未上市股票交流網。 買方可以直接聯繫網站客服,可以用LINE或者電話,聯繫網站平台的客服, 詢問是否有和和機械股票賣家,並提供自己想要的買進的價格和股數。 如果雙方張數價格達成一致,就可以約定時間和地點,安排交易細節, 之後網站外務代為繳納證券交易稅和手續費。會將賣方的股票過戶到買方,再進行後續的交割。
3.透過私人交易:
如果有認識的親友想要投資和和機械,就可以直接與他們協商價格和數量,並自行辦理過戶手續。 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可以省去中介的費用和時間,但缺點是需要自行找到合適的買方,並承擔交易風險以及日後的人情壓力。 以上是和和機械股票的買賣方式,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優缺點,買方應該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方式。未上市股票的交易通常比上市股票的交易更複雜和困難,因此買賣方應該多加注意,避免遇到交易上的問題。
和和機械股票的買賣方式 | 透過未上市股票交易網站 | 透過私人交易 | 透過版主 |
---|---|---|---|
買進 | 打電話或用LINE給網站的客服聯絡,詢問是否有和和機械賣家,並提供自己的買進的價格和股數。如果雙方同意此交易,就可以約定時間和地點,進行交割環節,並由網站外務代為繳納證券交易稅和手續費。將賣方的股票過戶到買方,再進行後續的交割。 | 如果有認識的親友願意賣和和機械,就可以直接與他們協商價格和數量,並自行辦理過戶手續。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可以省去中介的費用和時間,但缺點是需要自行找到合適的賣方,並承擔交易風險和日後的人情壓力。 | 直接聯繫版主,提出你要買進和和機械的需求,透過加入LINE好友或直接電話聯繫。 |
賣出 | 打電話或用LINE給網站的客服聯絡,詢問是否有和和機械買家,並提供自己的賣出的價格和股數。如果雙方同意此交易,就可以約定時間和地點,填寫過戶文件,並由平台外務代為繳納證券交易稅和手續費,並進行後續過戶事宜。 |
如果有認識的親友願意買和和機械,就可以直接與他們協商價格和數量,並自行辦理過戶手續。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可以省去中介的費用和時間,但缺點是需要找到合適的買方,並承擔交易風險。
|
直接聯繫版主,提出你要賣出和和機械的需求,透過加入LINE好友或直接電話聯繫。
|
和和機械股票如何買賣?
因為和和機械股票還未上市,所以只能透過私人間的轉讓, 未上市股票的交易會比上市股票的交易更多細節要注意, 可以自行找想要交易的對象,協議好張數價格,進行交易。 因為法規的關係,所以未上市股票無法用委託方式進行, 都是直接雙方協議好直接買買, 如果有和和機械股票想要買賣交易的,歡迎直接與版主連繫, 透過LINE加入好友或直接電話聯繫即可
和和機械股票新聞
和和智慧彎管機 助攻電動車輕量化
2023/03/06 13:33:14
經濟日報 黃奇鐘
在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之下,撼動全球經濟,台灣的產業更是遭遇到一波嚴重的打擊,機械產業2019 年全年產值衰退16%。緊接著的COVID-19的疫情和俄烏戰爭持續至今,全球各國通膨也可能導致經濟的蕭條。
其實在這一連串的經濟衝擊之前,早在2010年時,和和機械(SOCO)董事長特助林祖年就思考著,傳統機械業勢必要轉型,給客戶需要的產品,改善客戶的製程,提升品牌及產品價值,才能在全球浪潮下攻城掠地。
因電動車大行其道,所以受到排氣管彎管機減產的影響,和和(SOCO)發展出智慧化全電左右共向彎管機,除受到日本大廠的青睞,在美國、韓國及中國大陸的汽車供應鏈廠商也都陸續採購,用於生產電動車所需的輕量化管材。同時,因應世界智慧工廠的需求,除傳統機構設計的改良,加上IOT物聯網自動化生產系統,資料收集、分析、即時監控生產及技術支援。
透過通訊界面與客戶的生產管理系統(MES)結合,直接接受生產命令,並連接彎管後的各個後續加工自動化生產線,即時產出生產報表。
和和(SOCO)是一家40多年歷史的金屬圓鋸機及彎管機公司。產品發展的軌跡從手動單機到自動化連線系統,現在更進步到機械可以智慧運算最佳切割方式、建議最少廢料的製程、無人化操作及跨國遠端監控等等,從勞力密集的傳統機械提升至智慧自動化領域。
和和機械在台北世貿1館D0628攤位展出智慧彎管機,歡迎業界好友蒞臨參觀。
和和機械公司電話(04)2359-1888;網址:www.soco.com.tw。
和和機械 獲優等獎
和和機械專研的SB-52X10A-2S-V-U+ROBOT全電彎管機自動化連線設備(下圖╱業者提供),參與今(2017)年第13屆工具機研究發展創新產品競賽獲其他數控類優等獎。
雷射切管機及彎管機的製造大廠和和機械,現今產業規模為亞洲第一,全球前五大,優越的創新技術及管理思維曾榮獲「第18屆國家磐石獎」、「2012國家產業創新獎」「2010 & 2011台灣精品銀質獎」、「2010中小企業創新研究獎」、「2008-2013台灣精品獎」、「2009 台灣優良品牌」等多項肯定。
和和機械今年獲獎的彎管機「全電彎管機自動化連線設備」,具備全電機伺服控制(綠色環保動力能源,100%生產速度提昇)、6個專利技術、彎管+ROBOT上下料+多項工作站。1人即可操作,達成自動化生產,降低人力操作及生產時間;另外配備有SOCO DGT專利技術、SOCO i2R(intelligent interface)智慧型圖形化操作軟體及干涉模擬軟體,輸入管件參數後可自動模擬管件生產狀況,避免因參數錯誤造成機器碰撞,等等創新技術。主要的市場客戶為交通運輸工具,金屬家具,健身器材及醫療輔具等。
和和機械 彎管機小兵 進擊全球
台中大肚山上的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近幾年因為大立光、上銀等大廠的進駐而聲名大噪。其實,該園區內也隱身不少在各個產業獨占鰲頭的隱形冠軍,和和機械正是其中的代表。
「一輛汽車大概有50%以上是管子,甚至連安全氣囊裡也有!」和和機械董事長林志遠這麼解釋,和和機械生產的產品,正是專門製造這些管件的設備。
全球知名汽車大廠豐田、本田、現代、通用等,如果少了和和機械生產的彎管及切管設備,許多如排氣管、油壓管等重要零組件,恐怕都將無法如期交貨,連帶影響汽車的組裝上市,其在產業供應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和和機械創立於1979年,現階段資本額為4.18億元,目前在台中市精密機械園區、台中工業區及大陸張家港設有三處生產基地,兩岸員工不到500人,2015年營收約14億元,營運規模不大,卻是亞洲排名第一的彎管機、圓鋸切管機製造商。
林志遠說,和和其實和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包括汽機車排氣管等各種由管子構成的零配件,以及桌椅家具的鋼管骨架、醫療輔具,乃至於健身器材的握把等,只要跟金屬管件相關的製造,都需要用到和和的設備。
林志遠強調,與一般量產型工具機不同的是,和和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可以滿足客戶少量多樣的客製化生產要求。以汽車產業為例,汽車大廠每年推出這麼多不同樣式的車款,所需的加工設備就必須跟著隨時變換。
開發程式軟體
拉高競爭門檻
也因為客製化的要求,和和的機電控制能力被「調教」得相當強。公司研發中心現有40餘名研發人員,強調涵蓋機械、電機、光電、軟體與工業設計的工藝整合。
林志遠舉例說,像CNC車床,廠商跟發那科買控制器,工程師只需填寫參數,就可以交給操作人員了,但和和不一樣,幾乎所有控制軟體與程式都是自己開發,也因為如此,無形中拉高了競爭對手想要進入的門檻。
和和創業初期,就選擇了較為艱辛的自創品牌之路。公司從第一台機器開始,就以百分之百自有品牌「SOCO」行銷全球,連貼牌生產都不願接。
林志遠很清楚,面對技術遙遙領先的德國、日本、義大利等領導大廠,和和如果選擇OEM代工、走最簡單的路,終將只能在後頭作一個追隨者,不要說在市場脫穎而出、就連永續經營都可能隨時不保。
林志遠對於研發費用的投入更是不手軟,和和每年的研發經費,平均都占營業額一成左右,幾乎是台灣一般企業的兩倍。這也讓和和的產品不斷創新,以彎管機為例,不但為全電伺服控制,且最高可達12軸,技術甚至領先競爭對手。
林志遠表示,和和從圓鋸切管機做到彎管機,為的就是滿足顧客切管後需要彎管的一站式需求。在銷售策略上,則是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豐田、本田、現代等汽車大廠,雖然都是指標性大客戶,但單一客戶占營收比重,都不會超過5%。
在全球市場的布局也是如此,以汽車製造大國中國大陸為例,占總營收的比重約25%,東南亞及東北亞占22%,美洲市場占20%,歐洲也只有17%左右,市場分散,相對也降低風險。
品質打響口碑
登上亞洲龍頭
為了打世界盃,和和早在十年前就啟動海外併購計畫,並採取品牌雙掛名策略,共同經營聯合品牌。第一家併入集團旗下的英國彎管機製造大廠「Langbow」,讓和和成功打進英國市場,不但在歐洲建立灘頭堡,也藉此提升品牌知名度。
2016年1月,和和又透過入股方式,與創立超過60年的瑞典彎管設備老廠Herber結盟,讓和和的SOCO品牌與Herber雙掛名。透過這項結盟,和和將進一步拓展瑞典、德國及東歐彎管機市場,預估今年歐洲市場業績將有二成以上增幅。
也正是因為注重機電整合與產品研發的技術能量,滿足顧客少量多樣客製化的需求,讓和和以一個新兵之姿,迅速在市場奠定穩固基礎,進而擴大市占。
過去亞洲彎管機市場都是被日本千代田、OPTIOM等大廠所掌控,直到五、六年前,和和終於成功甩開日本對手,在彎管機與圓鋸機領域拿下亞洲二成市占,成為龍頭。業界普遍認為,品質好、服務迅速且到位,加上性價比高,都是讓和和勝出的主要原因。
「腳踏實地,務實才會有真正的力量!」熱愛爬山、學機械工程出身的和和機械董事長林志遠強調,和和沒有太多的花俏,市場完全是穩紮穩打、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
和和機械37年前從一家鐵皮屋工廠起家,如今已是亞洲最大的圓鋸機與彎管機製造商。林志遠的創業精神在業界備受推崇,但很少人知道,前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前中華汽車總經理蘇慶陽,都是他的同班同學。
成大機械工程系畢業的林志遠,年輕時喜歡爬山運動,登高望遠,也造就他樂於接受挑戰的視野與雄心。
大學畢業後,林志遠先是捨棄中油工程師的穩定收入,跑到瑞典籍的貿易公司從銷售做起,最後升任副總經理。但在一次參加德國漢諾威的展覽中,林志遠見識到國外金屬切管的先進技術,也從中嗅到了商機。
當時,台灣自行車、機車等大量應用金屬管件的工業正在起飛,但是國內並沒有相關的設備製造廠,主要都是由日本等國家進口。林志遠認為,管類成型的加工設備,市場商機可期,正是他可以切入的機會所在。
1979年,林志遠再度放棄外商副總經理優渥的薪資與頭銜,在台中市北屯租了間鐵皮屋,就這麼展開創業之路。
和和草創初期,員工才四個人,林志遠笑稱自己「一個人當好幾個用」,自己一方面身兼工程師畫設計圖,另一方面還要做國貿、寫信發電報,下大雨時,鐵皮屋漏水,還得做補漏的工作。
作為台灣第一家圓鋸切割機廠,和和一開始就走自創品牌的路,並以自有品牌「SOCO」將第一台產品推出去參展,由於品質良好,且性價比高,立刻收到來自各方的熱烈迴響。
和和在市場迅速竄起,除了注重產品研發、強調機電控制整合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一開始就打「世界盃」,將目光瞄準全球市場。
林志遠採取的策略,是和海外大廠合作,採取雙掛名的方式,借力使力,讓和和得以快速切入歐美市場。
另一方面,和和也在全球各地布建綿密的服務網,目前在四個國家設立分公司,並擁有40家專業代理商。林志遠強調,除非先建立服務網,否則「服務做不到的地方,和和不會去賣產品」。
這個信箱…專收妙點子
和和機械近幾年營運快速成長,並成功甩開日本對手,成為亞洲業界龍頭,該公司注重員工教育訓練,透過認證考核制度,提升產品售後服務品質,加上全力照顧員工福利,都是帶動營運成長的正向能量。
和和機械從生產傳統彎管機、圓鋸機起家,近幾年又切入雷射切割設備領域,並在台中市精密機械科技創新園區建立研發與生產基地。該公司不斷朝高精密、複合化方向發展,為的是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同時拉近與世界領導大廠的距離。
和和機械董事長林志遠相當注重產品的研發創新,集團投資10億元在精密機械園區設立營運暨研發總部,台灣廠員工為223人,其中研發人員多達40餘人,涵蓋機械、電機、軟體、光電及工業設計,比重超過17%。
事實上,除了研發部門之外,林志遠也將整個公司的員工都當作研發。公司電梯有一個信箱,員工有任何提案、或新點子,都可以把想法丟進信箱。一個提案獎勵一個便當,如果提案或點子被採納,另外加發獎金鼓勵。
在管理上,和和機械也有一套認證考核制度,共劃分為A、B、C三個等級,新進人員訓練三個月後,必須通過最基礎的C級認證,包括筆試與實機操作,才能晉升為正式員工,如果未能通過認證,就會遭到淘汰。
成為正式員工後,一般經過六個月到一年的訓練,就得參加B級認證,考試內容包括如何安裝、校機及操作等實作;一旦通過認證,通常就可以「單飛」直接到客戶端獨立作業,而A級認證,必須具備編寫教案的實力。
以售服人員為例,除了產品問題的排除,還要協助客戶針對如何操作設備進行教育訓練,包括編寫程式、畫設計圖等,這些都是增進客戶滿意度的關鍵。
政府看優勢
設備轉型升級
擴大營運規模
工研院雷射與積層製造科技中心雷射製造創新部經理李閔凱表示,和和機械以生產彎管機、圓鋸切割機等傳統彎管設備起家,在專業領域中建立廣大的客戶群,近幾年又朝雷射切管設備轉型升級,逐步擴大市占。李閔凱強調,和和機械因為「專注」,成功躋身為亞洲最大的切管彎管設備製造商;如今又往更高階的雷射設備領域「升級」,一方面擺脫後面的追兵,另一方面又拉近與世界領導廠的距離,堪稱台灣機械產業的隱形冠軍。
和和機械於2013年與工研院合作,展開「五軸管件雷射切割技術開發計畫」,由和和機械擔任主導廠商,並結合新代科技、榮剛材料等廠商,共同開發出台灣第一台「五軸3D光纖雷射切管機」。
和和機械在與工研院展開合作前,即已開發四軸雷射管線切割技術,但過去傳統機型採用CO2雷射,工研院轉導升級為光纖雷射五軸切割後,將彎管與切管整合在一台機器上,產品單價因此較傳統機型至少提升近四成。
李閔凱指出,相較於過去四軸切管機僅能直切的特性,五軸3D光纖雷射切管機具有可擺頭斜切的切割頭,能讓管件的切割面更為平整、精準,對後續銲接組裝等製程很有幫助。
另外,因為採用光纖雷射,使調機與維護上省下許多工作及成本,所需廠房空間、電力與模具成本也較少,目前這款新產品已投入量產及銷售,適用於建築、汽車、運動器材、醫療輔具管件加工。
工研院與和和機械後續還計劃開發結合切割與焊接功能為一體的複合化機種,以提升加工精度,未來將打入自行車零配件加工領域,擴大營運規模。
市佔冠亞洲 幫法拉利「出氣」
這個是法拉利的排氣管,很漂亮吧?」像是把玩工藝品,和和機械董事長林志遠認真地將三個金屬片併在一起,一邊解釋,「我們用雷射切出來的。」作為亞洲第一大的圓鋸機及彎管機製造商,和和機械其實很深入你我的生活,隱身在你我熟悉的日常用品背後。
不只排氣管,汽、機車各式由管子構成的零配件、桌椅家具的鋼管骨架、醫療輔具,乃至健身器材的握把等,只要與金屬管相關的製造,都需要用到和和機械的設備。
「管子太多了,安全氣囊裡也有,一台汽車大概有五、六○%都是管子,」林志遠解釋。
一九七○年從成大機械工程系畢業,先是捨棄中油工程師的穩定生活,跑到瑞典籍的貿易公司擔任銷售。
他在一次參加德國漢諾威展覽,見識到國外金屬切管的先進技術。業務嗅覺敏銳的林志遠,看到台灣自行車等大量應用金屬管類的工業正在起飛,管類成型的機器設備應該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金屬管子成型設備的市場不是那麼大,大概只有工具機產業主流的車床、切削機的一半,」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王正青指出。
但和和機械卻成為利基小市場的隱形冠軍。
從西裝筆挺到黑手製造
在那大學生稀缺的年代,同學多半在響叮噹的公司擔任中高階經理人。同屆的風雲人物還有前台塑越南河靜鋼廠董事長林信義、前中華汽車總經理蘇慶陽等人。林志遠卻選擇放下外商公司副總經理的頭銜,和同學合夥創業,勇敢挑戰相對獨門的領域。
「出門從轎車到機車,出差是五星旅館變汽車旅館,過去外商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變成只有鐵皮屋的廠房,」成大機械工程系副系主任黃聖杰提起這位傑出校友,從西裝筆挺到黑手製造的創業路。
一九七九年,在台中北屯租了個小場地,雨太大淹水就會淹到膝蓋的鐵皮屋,連員工才三、四個人。「一個人要當好幾個用,自己要兼工程師設計畫圖,也要兼國貿人員寫信發電報,」林志遠捲起袖子就風風火火地做了起來。
作為台灣第一家圓鋸機廠,和和機械將第一個產品推出去參展,就收到來自各方熱烈的迴響。
「大家沒有看過這麼容易把管子切斷、切得這麼漂亮的工具,」林志遠說。
當時主要的競爭對手是德國和日本。在後頭追趕的和和機械,如果選擇代工、OEM(委託代工)是最簡單的路。但林志遠卻從第一台機器開始,就堅持以品牌名「SOCO」做百分之百的自有品牌,連貼牌生產都不願意接。
不是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機械設備,為什麼對於品牌要如此堅持?
「品牌」等於「品質」
林志遠認為,「我一定要有品牌,讓客戶認識這個品牌代表的品質,如果隨便貼上別人的牌子,品牌的價值不會跑出來。」
打歐美市場,就與當地合作的公司採雙掛名的方式,共同經營聯合品牌。在英、美分別與管類成型廠商Langbow和Haven合作,借力使力,讓和和機械成功滲透歐美。
顧客切了管子,需要彎曲,那就從圓鋸機,做到彎管機,和和機械繞著顧客的需求跑。
銷售策略是,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豐田、現代等汽車大廠的供應商,都是和和機械的客戶,大客戶雖然具有指標性,但是單一客戶佔總體營收,比率都不超過五%。地理區域來說,最主力的中國,營收份額也維持在四分之一以下。
研發經費佔營業額的一成,幾乎是台灣一般企業的兩倍,是和和機械維繫第一的憑藉。
服務員也有甲、乙、丙三級
就像許多傳統產業面臨「找不到人」的困境,機械相關背景的年輕人,紛紛往科學園區、往電子業跑,和和機械決定靠自己培訓。
「從現場作業員、組裝,到研發工程師,統統都要經過公司的培訓、考試,通過內部的認證才能夠上生產線,」林志遠解釋,「我們讓一個不夠資格的員工上線工作,不是很對不起客戶嗎?」
內部的認證制度,盤點了人才庫,也激發B咖人才,挑戰A咖的工作。
機器設備廠不單純只是生產製造,「服務」也是關鍵。
除了產品問題的排除,還要協助客戶針對如何操作設備進行教育訓練,包括如何編寫程式、畫設計圖。跟技術人員一樣,和和機械的服務人員也有甲、乙、丙的三級認證,需要通過乙級以上的考核,才具備海外銷售服務的資格。
「夠資格的人才能做」被強調放大,因為林志遠認為這樣「比較踏實」。在各個層面扎實耕耘,讓和和機械逐漸追上競爭者。
品質好、服務迅速,價格卻只要對手的七成。在成立二十五年後,和和機械甩開日本,在圓鋸機及彎管機的領域拿下亞洲兩成市佔,登上龍頭。
亞洲第一還不夠,要繼續向上,林志遠想辦法將所有的員工都納入智庫,「把整個公司的人都當作研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動腦筋。」他在公司電梯門口掛著信箱,員工有任何提案、任何新想法,都可以丟進去。
什麼都能提案,什麼都不奇怪。掃地沒掃好,該怎麼掃比較好,也可以提案。一個提案,獎勵五十元的便當,如果案子被採納,還另外有獎金。
從這個制度收割的創新點子很多。例如,由金屬片緊密排列的散熱片,傳統做法是像切蛋糕一樣,一刀一刀慢慢切;服務人員見到客戶的做法後,開始思考是不是可以自己設計出把許多刀片放在一起,像是切蘋果器一樣,做出一次就完成切割的機器?這個想法,不僅獲得落實,甚至進一步申請到專利。
十年下來,累積了兩千多件提案,平均每個工作天,都有新點子冒出來。從管理提案到技術改良,包羅萬象。
整個公司的人都是研發
大家願意提想法,是因為公司的目標透明、明確。公司一年開兩次大會,營業額多少不是祕密,獎金福利也不是黑箱。
年初的大會設定今年目標,明白揭示如果達到目標,年終獎金會是多少。年中的時候再開一次,檢視半年來目標達成度到了幾成;如果追加目標,那麼獎金還會再增加多少。清清楚楚地告訴全體員工,公司要往哪邊努力。
與和和機械有技轉合作的工研院南分院積層製造與雷射應用中心主任洪基彬觀察,林志遠本身的特質,帶動了公司不同於一般傳產公司的企業文化。
印象中冷硬的廠區,有條不紊、整潔有序,牆上還掛著畫,有些是林太太畫的,有些則是他自己畫的。
「這是我的爸媽,一看就曉得是農夫嘛,」林志遠介紹著自己座位旁的畫作,出生於高雄農家的他,講起話來不脫農家子弟的樸實,沒有花俏絢麗的管理,就從人與人的關係和需求出發。
除了員工餐廳,還有一大間和室,讓員工午休時可以去睡午覺。熱愛登山、親近大自然的林志遠,把辦公室內的會議室都以台灣高山命名,辦公區的牆面是冷杉、鐵杉的圖樣。工作時也像是在雪山、奇萊、阿里山裡頭腰繞盤旋。
「不創業,社會會萎縮,」三十二歲就創業的林志遠鼓勵年輕人,「創業才能激發很多東西,創意都是很辛苦的時候才會蹦出來。」
從高材生到黑手工程師,從鐵皮屋到台中精密機械園區挑高、明朗的廠辦,不從眾,林志遠闖出不一樣的路,台灣也因此多了一家隱形冠軍。
和和機械公司簡介
台灣和和機械創立於1979年,以雷射切割機、 切管機、彎管機和管端倒角機爲公司的營運主軸。超過30年的技術經驗和研發能量累積,目前金屬管棒材切管機和彎管機的市場佔有率和規模是亞洲第一,全球前五大廠。
臺灣和和機械從事生産管材類加工機械已有30多年歷史,技術力量雄厚、開發力量強。在臺灣同類行業中率先於1995年通過 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也是爲數不多能自己開發編寫CNC彎管機數控軟體的公司之一。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和中國大陸設有分公司,具有年生産較高階彎管機等機床設備2000多台能力。産品銷售覆蓋歐、美、東南亞各地。
爲了因應全球化布 局,和和機械不僅在臺灣擁有2座生産基地,在大陸張家港市有和和機械(張家港)有限公司生産基地及20多個分公司,馬來西亞分公司、英國分公司,加上全球約40個代理商的市場通路。我們相信及秉持的信 念是,和和機械的品牌形象 不只是一家機械製造工廠,而是提供客戶服務的 企業。
如何創新價值及增進 研發能量,和和機械展現了其獨 特的人本精神,把最核心的公司價值回歸到 “人本的關懷”。先 重視員工關係,建立起公司的願景、 使命及責任感,不論是CEO還是基層員工,都能受到人本的關懷,讓這些很開心在工作 上的員工,去贏得顧客的信任,推動顧客滿意,是我們一直努力的目 標。唯有重視最基本的人文,才能讓員工發揮創意,創造出最符合市場需 求及環境保護的機器設備。
做爲CNC金屬加工設備的領導廠商,和和機械憑藉著豐富的制 造經驗及研發能量,且和世界各國的合作夥伴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係。因爲和和機械傾聽客戶 的聲音,落實創新價值,提供了先進的機器設計,人性化的操作介面及功能,迅速服務創造客戶滿意。展望未來,和和機械不僅是亞洲第一,更要把臺灣精品推向世 界第一。
和和機械公司基本資料
統一編號 | 52579072 |
公司狀況 | 核准設立 |
公司名稱 | 和和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出進口廠商英文名稱:SOCO MACHINERY CO., LTD.) |
章程所訂外文公司名稱 | SOCO MACHINERY CO, LTD. |
資本總額(元) | 479,862,490 |
實收資本額(元) | 479,862,490 |
每股金額(元) | 10 |
已發行股份總數(股) | 47,986,249 |
代表人姓名 | 林志遠 |
公司所在地 | 臺中市南屯區春社里精科東路3號 |
登記機關 | 臺中市政府 |
核准設立日期 | 068年08月28日 |
最後核准變更日期 | 109年12月07日 |
複數表決權特別股 | 無 |
對於特定事項具否決權特別股 | 無 |
特別股股東被選為董事、監察人之禁止或限制或當選一定名額之權利 無 | |
所營事業資料 | CB01010 機械設備製造業 CB01030 污染防治設備製造業 CE01010 一般儀器製造業 CN01010 家具及裝設品製造業 CP01010 手工具製造業 F401010 國際貿易業 H703100 不動產租賃業 H703090 不動產買賣業 H701010 住宅及大樓開發租售業 ZZ99999 除許可業務外,得經營法令非禁止或限制之業務 |
和和機械董監事持股
序號 | 職稱 | 姓名 | 所代表法人 | 持有股份數(股) |
---|---|---|---|---|
0001 | 和和機械董事長 | 林志遠 | 2,257,701 | |
0002 | 和和機械董事 | 連錦綉 | 1,259,725 | |
0003 | 和和機械董事 | 黃萬見 | 2,225,896 | |
0004 | 和和機械監察人 | 林怡廷 | 548,881 | |
因為和和機械是未上市股票,所以都是透過私人間的交易,因此沒有向上市櫃股票一樣有個成交價。通常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參考的價格,想買的可以參考賣價,想賣的可以參考買價,如果有和和機械股價方面的問題,歡迎與版主交流討論喔
因為和和機械股票還未上市,所以只能透過私人間的轉讓,可以直接找想要交易的對象,進行交易,因為法規的關係,所以無法用委託方式進行,如果有和和機械想要交易的,歡迎直接與版主連繫。